在亞(ya) 運會(hui) 如火如荼舉(ju) 行的卡塔爾海濱城市多哈,一輛輛外形時尚、美觀大方的淡綠色亞(ya) 運會(hui) 專(zhuan) 用大客車往返在各比賽場館和亞(ya) 運村之間。這些絕大多數由中國企業(ye) 製造的大客車,成為(wei) 海灣明珠多哈新的城市一景。
 |
多哈亞運會500輛海格客車滿負荷運轉
|
而對於(yu) 中國汽車行業(ye) 來說,中國客車挺進多哈,昭示著更為(wei) 深刻的內(nei) 涵:從(cong) 依賴引進到學習(xi) 消化再到出口,經曆半個(ge) 世紀的發展,中國汽車正在叩開國際市場的大門。
多哈:中國客車奪得場外"首金"
"你看這些車,都是我們(men) 生產(chan) 的。"站在多哈亞(ya) 運村前,蘇州金龍公司總經理吳文文指著十多輛頭尾相銜開過的大客車說。據悉,多哈亞(ya) 運會(hui) 期間投入的大客車,除少數由德國奔馳、曼公司生產(chan) 外,絕大部分全由來自中國的客車企業(ye) 蘇州金龍所生產(chan) 。
早在第十五屆亞(ya) 運會(hui) 開始前,卡塔爾就在全球範圍內(nei) 選購用於(yu) 服務亞(ya) 運會(hui) 的客車。作為(wei) 中國第二家年產(chan) 過萬(wan) 台、"全國機械製造企業(ye) 100強"的蘇州金龍公司擊敗了奔馳、曼等世界著名企業(ye) ,獲得了總金額為(wei) 3億(yi) 元、出口500台客車的合同,開創了中國出口汽車首次為(wei) 國際大型賽事服務的先河。
 |
多國國旗迎風招展海格客車整裝待發
|
"贏得這個(ge) 合同,表明國際市場對我國客車品質的認可,對擴大中國客車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意義(yi) 重大。"蘇州金龍公司運營副總經理黃書(shu) 平說。此前,卡塔爾客運市場一直為(wei) 奔馳、曼等少數幾家國際知名客車廠商壟斷。
"當時卡塔爾方麵同時在和奔馳、曼公司談判,但到蘇州金龍之後,覺得這就是他們(men) 想要的產(chan) 品和服務,不需要再去其他的企業(ye) 了。"黃書(shu) 平說。"我們(men) 可以兩(liang) 個(ge) 半月交貨,這一點德國廠商做不到。這是蘇州金龍擊敗奔馳和曼的重要原因。"他說。實際上,中國客車多哈折桂,也隻是近年來中國客車進軍(jun) 海外市場的一個(ge) 縮影。隨著我國客車製造水平的逐步提高,國產(chan) 客車不斷走出國門。
海外市場的誘惑
"中國客車走向國際市場是必然的。"《中國交通報》汽車周刊主編周明說。資料顯示,迄今為(wei) 止,中國客車產(chan) 量已連續4年排在世界第一位。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裏,中國已從(cong) 高檔客車進口邁入出口時代。
相關(guan) 數據顯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我國旅遊等高端用戶所用客車完全靠進口,2000年後,進口客車已退出了旅遊業(ye) 。目前,我國客車車型與(yu) 國外已無差別。進入"十五"以來,我國客車出口年均增幅達63.68%。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中國客車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在於(yu) 國產(chan) 客車在市場化的"大海"裏迅速學會(hui) 了"遊泳"。近年來,國產(chan) 客車通過合資與(yu) 技術引進,吸收了國外先進企業(ye) 的技術和管理,產(chan) 品質量迅速提高,並誕生了一批中國本土的知名品牌。同時,我國客車生產(chan) 成本較低,價(jia) 格有優(you) 勢,這也賦予了中國客車企業(ye) 向海外進軍(jun) 的實力。
海外的巨大商機也使客車企業(ye) 把目光望向海外。據統計,2004年世界大中型客車總計產(chan) 量24.1萬(wan) 輛,中國以7.8萬(wan) 輛的產(chan) 量占世界總產(chan) 量的33%,而出口數量僅(jin) 占國產(chan) 客車總銷量的5%,客車出口具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與(yu) 以前中國客車出口經常以價(jia) 格取勝不同,這次中國客車出口到卡塔爾,更多的是以質取勝。這是一個(ge) 非常有意義(yi) 的變化。"已關(guan) 注國內(nei) 客車業(ye) 十多年的周明說。它說明中國客車出口完全可以走出一條高端產(chan) 品出口的新路。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客車的實力,已引起全球同行的注意。世界客車聯盟秘書(shu) 長呂克·格洛裏厄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中國客車在技術創新上有重大突破,已初步具備了與(yu) 沃爾沃、奔馳、凱斯鮑爾等世界客車巨頭相抗衡的實力。世界客車聯盟希望通過與(yu) 中國客車廠商的直接對話,促進歐、亞(ya) 客車工業(ye) 的交流和共同進步。"
理想與(yu) 現實的距離
越來越多的客車企業(ye) 意識到,在全球經濟一體(ti) 化的大潮下,中國企業(ye) 必須邁出國際化的步伐。吳文文表示,中國客車企業(ye) 要想長遠發展,必須充分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運用國際化企業(ye) 管理標準和先進管理方法,把企業(ye) 置身於(yu) 世界經濟大環境之下,按照國際市場規則運作。
但國際化對很多年輕的中國企業(ye) 來說並非易事。除了全球競爭(zheng) 激烈的外部原因外,中國企業(ye) 也麵臨(lin) 著自身諸多不足的挑戰。
品牌,是中國包括客車在內(nei) 的汽車企業(ye) 不可繞行的門檻。黃書(shu) 平感慨地告訴記者:"像奔馳、曼,他們(men) 無需和客戶談品質,隻談價(jia) 格就可以了。這種國際品牌影響力,中國汽車企業(ye) 還沒有形成。"品牌的背後,是技術、服務水平和文化等要素的綜合實力的體(ti) 現。中國客車如果不改變在出口上的低價(jia) 格、低端市場、低利潤、低質量形象,好品牌就不可能在國際上建立起來。
創新不足,仍是當前中國汽車與(yu) 世界的差距。科技部"國家汽車創新工程"課題組組長胡樹華認為(wei) ,近年來,我國汽車企業(ye) 過分依賴國外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滯後。數據顯示,我國汽車企業(ye) 的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在2004年僅(jin) 為(wei) 1.42%,這表明我國汽車企業(ye) 主要還是依靠國外技術生產(chan) 新車型。由於(yu) 自主創新不足,技術含量不高,我國轎車進口平均單價(jia) 2.82萬(wan) 美元,出口僅(jin) 0.9萬(wan) 美元,客車價(jia) 格通常隻是國外同類產(chan) 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就導致中國客車長期隻能在非歐美市場突破。事實上,如果產(chan) 品不能在主流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客車的國際化就難以名副其實。
對於(yu) 中國客車企業(ye) 來說,國際的競爭(zheng) ,歸根到底是國際化人才的競爭(zheng) 。中國客車企業(ye) 大多數是在本土市場中成長起來的,真正擁有的國際化人才仍鳳毛麟角。走向國際市場往往麵臨(lin) 不熟悉國際市場規則,不熟悉所在地法律和文化等諸多問題。
讓中國汽車駛出國門,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如今中國客車已率先走出了一步。然而,中國客車要想被國際市場認可,顯然不是旦夕之功。從(cong) 客車大國成為(wei) 客車強國,中國企業(ye) 要做好臥薪嚐膽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