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需不斷做減法
原標題:化繁為(wei) 簡
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如何通過係統的冗餘(yu) 來解決(jue) 問題,而不是單純硬件的堆砌。
人類在用科技改變生活的同時也給生活帶來了危害。隨著汽車產(chan) 品的普及,人們(men) 在享受汽車帶來的便利、舒適、活動半徑擴大等優(you) 勢的時候,也麵臨(lin) 著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問題。
據統計,我國2014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wei) 34292.34人,比起2013年31604.3人、2012年30222.5人、2011年29618人,死亡人數呈逐年小幅度的上升趨勢。
那麽(me) ,以“零願景”為(wei) 目標的大陸集團又如何體(ti) 現和理解安全?對此專(zhuan) 訪了大陸集團被動安全與(yu) 傳(chuan) 感器業(ye) 務單元執行副總裁、底盤與(yu) 安全事業(ye) 部董事會(hui) 成員Bernhard Klumpp博士。
“安全不僅(jin) 包括車內(nei) 人員的安全,還包括車外行人的安全。”大陸集團被動安全與(yu) 傳(chuan) 感器業(ye) 務單元執行副總裁、底盤與(yu) 安全事業(ye) 部董事會(hui) 成員Bernhard Klumpp認為(wei) ,推動汽車安全的發展還需立法來推動,需要集合政府、機構、組織等社會(hui) 力量慢慢不斷推進汽車安全的發展,從(cong) 而推動汽車產(chan) 業(ye) 朝著零死亡、零事故的方向發展。
Bernhard Klumpp進一步分析說,“無論是中國的消費者,還是歐洲的消費者,現在大部分的消費者在決(jue) 定購買(mai) 一輛汽車的時候,並沒有把安全放在決(jue) 策的第一位,仍然把引擎、外觀、內(nei) 飾等作為(wei) 購買(mai) 考慮的因素。”
融合
據統計,交通事故中約有90%是因為(wei) 人為(wei) 操作不當引起,顯然降低交通事故,減少人員傷(shang) 亡的核心應該是被動安全與(yu) 主動安全並存。首先,司機要 “眼觀六路” 提前預知危險,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險;其次,危險不能避免時,讓汽車做好保護車內(nei) 外人身安全的準備,將傷(shang) 亡降至最低。
Bernhard Klumpp表示,未來,汽車的被動安全和主動安全會(hui) 慢慢集成,融合在一起,而大陸集團現在處於(yu) 有利位置,因為(wei) 大陸集團同時具有這兩(liang) 部分業(ye) 務,可以為(wei) 汽車提供集成安全解決(jue) 方案。
Bernhard Klumpp舉(ju) 例說,現在大陸有一個(ge) 安全帶收緊產(chan) 品,它雖然在傳(chuan) 統的被動安全領域,但是結合一些車輛動態信號,它可以提前收緊。當車輛產(chan) 生比較大的偏轉時,這個(ge) 產(chan) 品可以提前把人員固定在比較理想的位置。一旦車輛發生碰撞,人可以在最理想的位置接觸安全氣囊保護。如果人偏離最理想位置的時候,就不能完全釋放保護效果。所以被動安全是一切安全的基礎,但是它可以進一步發展。
據介紹,針對駕駛的“感知—規劃—行動”中的每一步驟,大陸集團的被動安全與(yu) 傳(chuan) 感器業(ye) 務單元都能提供功能強大的產(chan) 品組合,涵蓋安全與(yu) 動態駕駛到支持未來高度先進的智能化駕駛功能。“感知—規劃 –行動”界定了底盤與(yu) 安全事業(ye) 部產(chan) 品對汽車駕駛發揮重要作用的領域。負責感知車況及周邊環境的產(chan) 品就好比“眼睛”(感知),例如主要用於(yu) 起停功能的智能蓄電池傳(chuan) 感器(IBS)可持續分析蓄電池狀態,以確保汽車發動機可以自動關(guan) 閉(停機)並再次啟動;而係統中的“大腦”,則由各類電子控製單元組成能計算出各種行動及決(jue) 定的可能性(規劃),例如可以借助動態傳(chuan) 感器和 GPS數據展現車輛的相對和絕對(軌跡精確的)位置的V2X應用模塊,其可實現ad-hoc通信,亦即汽車間的實時直接通信,無需固定的網絡基礎設施;或者借助可滿足SPEED平台可擴展方案、適用於(yu) 各類車型和市場的安全域控製器,適合複雜的主動和被動安全部件的聯網;所有控製車輛完成規定駕駛動作的創新技術,則可被形象地形容為(wei) “腳和踏板”,它們(men) 直接介入到對車輛的控製(行動),例如能就相應交通情況通過觸覺反饋為(wei) 駕駛員提供輔助的力反饋加速器踏板(AFFP@)。
做減法
當汽車在十字路口左轉彎時,汽車會(hui) 發出聲音和視覺警告,提醒駕駛員防止與(yu) 沒有看到的接近車輛相撞。當汽車正在接近道路施工點時,汽車通過輔助係統可提供有關(guan) 其位置、長度的信息,並推薦駕駛員應當選擇的車道,以確保交通順暢。這就是大陸集團的V2X通信技術,也是最終實現自動駕駛及大陸集團“零願景”(無事故駕駛願景)目標的又一重大貢獻,同時也大大增進了道路安全並預防事故。
那麽(me) 是不是給汽車裝上更多的傳(chuan) 感器就可以大大提高車輛的預知能力,從(cong) 而提高車輛的安全性,甚至實現無人駕駛呢?
Bernhard Klumpp的答案是,做減法。傳(chuan) 感器延長了人體(ti) 機能,看到人們(men) 看不到的危險,但是更重要的是結合環境信息和車輛駕駛狀態,做出快速有效的安全決(jue) 策。他說:“未來的方向是怎麽(me) 通過係統來解決(jue) 冗餘(yu) 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增加傳(chuan) 感器。”
Bernhard Klumpp指出,讓汽車更智能不是通過硬件堆砌來實現,而是通過更高程度的車內(nei) 不同傳(chuan) 感器不同控製單元之間的相互溝通,更多功能的實現是通過軟件的升級,軟件的複雜度的升級來實現安全性和冗餘(yu) 度的要求。冗餘(yu) 意味著一個(ge) 傳(chuan) 感器失效,另一個(ge) 傳(chuan) 感器要迅速的介入係統。比如,汽車輪速傳(chuan) 感器失效時(輪速傳(chuan) 感器是車輛動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輸入),我們(men) 希望接管係統的不是另外一隻輪速傳(chuan) 感器,而是結合GPS,結合其他車輛動態一些信息能夠代替現在的輪速傳(chuan) 感器的數據。即冗餘(yu) 不是建立在更多的傳(chuan) 感器的基礎上,那意味著更高的成本。
同時,Bernhard Klumpp指出,中國已經成為(wei) 全球最重要的市場,而且中國汽車零部件的技術跟隨或者超越美國和歐洲等先進技術的速度越來越快。因為(wei) 大陸集團將更多的重心放到中國。大陸集團從(cong) 製造慢慢拓展到產(chan) 業(ye) 鏈的研發,價(jia) 值鏈的研發,甚至從(cong) 一些應用研發到基礎研發,我們(men) 都在不斷的發展。
據了解,大陸集團已經把工程能力、研發能力植入到中國,除了服務中國本土的市場,扶持中國本土的主機廠外,他們(men) 還開始把中國作為(wei) 產(chan) 品製造中心,來服務整個(ge) 亞(ya) 洲地區,包括日本和韓國等市場。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kurageshokudo.com”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betway最新网站,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注明“來源:www.kurageshokudo.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betway最新网站)”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係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係:copyright#kurageshokudo.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製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