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合資病
就在2011年初《汽車商業(ye) 評論》定下今年中國汽車藍皮書(shu) 論壇的一個(ge) 重要議題就是對合資進行再反思的時候,沒有想到一汽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李維鬥今年3月會(hui) 在全國政協會(hui) 上提議修改“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nei) 建立兩(liang) 家(含兩(liang) 家)以下生產(chan) 同類產(chan) 品的合資企業(ye) ”的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李維鬥認為(wei) ,1994年和2004年先後出台的兩(liang) 版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通過堅持對合資企業(ye) 50%的主體(ti) 控製以及堅持同一家外商同一品牌不得建立兩(liang) 家以上的合資企業(ye) 的規定,對引入當時全球汽車行業(ye) 領先的6+3企業(ye) 集團,提速中國汽車工業(ye) 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他發現,隨著合資合作的進一步深入,這項政策的負麵效應越來越對中方不利。
一方麵,在中國已經有兩(liang) 家合作夥(huo) 伴的外方,憑借著對合資企業(ye) 的產(chan) 品資源、研發和生產(chan) 技術、管理體(ti) 係的控製,在實現其在中國市場的產(chan) 能布局後,進一步整合兩(liang) 個(ge) 合資企業(ye) 的價(jia) 值鏈,蠶食中方的利益,從(cong) 而實現對采購、銷售的控製權。
在談判過程中,通常以一方的條件壓製另一方,如果滿足不了他們(men) 的願望,動輒以轉移合資的產(chan) 品資源相威脅,迫使中方就範,在三方博弈中,“鷸蚌相爭(zheng) ,漁翁得利”。
另一方麵,現在僅(jin) 有一家合作夥(huo) 伴的外方,在合作過程中動輒提出大量的技術轉讓費、支持費,如果開出的條件得不到滿足,則以在中國選擇第二家合作夥(huo) 伴相威脅。這種現狀,使中方在合作過程中備受折磨。
於(yu) 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不僅(jin) 收獲了市場份額,同時也獲得非常高的投資回報,更能在汽車產(chan) 業(ye) 政策的這些條款庇護下,在與(yu) 兩(liang) 家中方夥(huo) 伴的博弈中占盡先機。
李維鬥說:“(可以選擇兩(liang) 家中方合作夥(huo) 伴)這個(ge) 規定,在當初政策出台時是對的,是適應當時形勢的。但現在各方麵情況和市場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站在國家的角度上,應該考慮重新修改。”
他因此提出以下三條建議:
其一,暫停“第二家合資企業(ye) ”的申請審批。發改委可以“控製產(chan) 能過快增長,預防產(chan) 能過剩”為(wei) 由,暫停對已在中國境內(nei) 建立一家合資生產(chan) 企業(ye) 的外資企業(ye) 所申請新合資項目的審批。
其二,對外方在中國已經有兩(liang) 個(ge) 合資企業(ye) 的進行整合。從(cong) “防止惡性或不正當競爭(zheng) ”或“規範行業(ye) 生產(chan) 經營秩序”出發,要求跨國集團在中國的兩(liang) 家合資企業(ye) ,在限定的時間內(nei) ,在政府、共同的出資人(國資委)、行業(ye) 協會(hui) 的組織協調下,就兩(liang) 家國內(nei) 企業(ye) 與(yu) 外方的合作產(chan) 品、技術給予明確的界定並簽訂協議,製定各相關(guan) 方認可的長期發展規劃,報國家有關(guan) 部門備案,作為(wei) 後續引進的產(chan) 品及技術項目審批的依據。分清楚河漢界,減少內(nei) 耗,避免中方對外方產(chan) 品、技術及相關(guan) 資源的爭(zheng) 奪。
其三,適時修訂產(chan) 業(ye) 政策中該條款。建議在新的產(chan) 業(ye) 政策中修改該條款:“不再允許同一家外商(含其控股企業(ye) )在國內(nei) 建立多於(yu) 一家生產(chan) 同類產(chan) 品的合資企業(ye) 。”
李維鬥說:“我提到的都是在企業(ye) 運營中感覺到的事情,就像李書(shu) 福在提案中提到的,也是他在辦企業(ye) 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men) 隻是提出建議,希望政府在製定政策時考慮這些問題,不能要求政府馬上就采納。”
但是,他同時覺得現在正是修改這條政策的絕佳時機。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對跨國公司有著無與(yu) 倫(lun) 比的吸引力,任何力量都改變不了他們(men) 進入中國市場的決(jue) 心。
1964年3月出生的李維鬥覺得自己做出這樣的提議理所應當。他說:“國外的政府都是保護本國企業(ye) ,保護本國公民,正因此才會(hui) 發生美國輪胎特保案這樣的事情,中國在這方麵表現得比較被動,這也使得自主品牌現在其實很難受。中國這麽(me) 大的市場,如果不給自主品牌創造一定的生存空間,就隻能像現在這樣,把他們(men) 都擠到低端上了。”
《汽車商業(ye) 評論》認為(wei) ,如果不作很好應對,未來合資公司的自主品牌甚至都會(hui) 將本土自主品牌從(cong) 低端逼向絕路。李維鬥委員的提案確實是我們(men) 今天反思合資意義(yi) 大討論中的重要內(nei) 容。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kurageshokudo.com”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betway最新网站,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注明“來源:www.kurageshokudo.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betway最新网站)”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係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係:copyright#kurageshokudo.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製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