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中低運能公共交通係統 海外國家是怎麽做的?
近年來,隨著一批地級強市地鐵線路開通後客流不盡如意,國家加強了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審批控製;不少城市期望借城市群、都市圈規劃獲批的東(dong) 風,著手推進都市圈城際、市域(郊)鐵路項目,殊不知這也是個(ge) 無底洞。放眼世界,地鐵係統本來就是建在要麽(me) “有人”(客源足)、要麽(me) “有錢”(養(yang) 得起)的地方,“有人”可不是框個(ge) 很大的範圍湊齊300萬(wan) ,得有比較高的人口崗位密度(1302號文裏規定了線路兩(liang) 側(ce) 1公裏範圍內(nei) 現狀人口、崗位密度不低於(yu) 1.2萬(wan) 人/平方公裏),“有錢”主要指那些“資源多、人口少、有老可啃”的歐美中小城市;都市圈城際亦或市域(郊)鐵路要麽(me) 是大都市周邊特有的產(chan) 物(如日本民鐵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還有常引用的紐約、倫(lun) 敦、巴黎等等),要麽(me) 就是祖上發達傳(chuan) 下來大量鐵路可利用的城市及周邊地區(歐洲一些中小城市)。
地鐵、都市圈城際、市域(郊)鐵路逐漸受到嚴(yan) 控,很多城市開始籌劃中低運能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hui) 發布的團體(ti) 標準 T/CAMET00001-2020《城市軌道交通分類》,中運能係統運輸能力為(wei) 1~3萬(wan) 人次/小時,低運能係統運輸能力小於(yu) 1萬(wan) 人次/小時。對應的係統製式包括輕軌、中低速磁浮、單軌、自動導向軌道、有軌電車、膠輪導軌等,其中輕軌一般建設為(wei) 中運能係統,中低速磁浮、單軌、自動導向軌道既可建設為(wei) 中運能係統,也可建設為(wei) 低運能係統(專(zhuan) 用路權),而有軌電車、膠輪導軌則多為(wei) 低運能係統(非專(zhuan) 用路權)。
公共交通分類特征
軌道交通按運輸能力與(yu) 係統製式分類並不是嚴(yan) 格的對應關(guan) 係,比如地鐵係統運能一般要求大於(yu) 3萬(wan) 人次/小時,但國際上也有很多城市的地鐵線路運能和運量都低於(yu) 3萬(wan) 人次/小時(如日本除東(dong) 京以及大阪部分線路之外)。這也是現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52號文要求擬建地鐵線路遠期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3萬(wan) 人次/小時以上,按照敷設方式選擇地鐵係統(本來敷設方式應該因地製宜的,由於(yu) 地方迷戀地下線,國家對輕軌、市域郊線路控製地下線規模也是無奈),但按照運能需求,很多地級市以及省會(hui) 城市次要走廊的線路其實已經屬於(yu) 中運能係統, 這才是近期應該重點關(guan) 注的。否則客流預測都得是3萬(wan) 人次/小時以上,修建了大量運能富餘(yu) 的線路何其不是一種浪費。
日本地鐵線路運營情況
以日本城市為(wei) 例,除東(dong) 京、大阪之外,其他城市的地鐵線路從(cong) 運能上看屬於(yu) 中運能係統,線路平均長度普遍控製在15-20公裏左右,站間距在1公裏左右甚至以下,客流強度多在1萬(wan) 人次/公裏以上。而國內(nei) 很多地級市城市人口總量雖然大,但是空間範圍分布廣,人口密度並不高,地鐵線路長度動輒40公裏,運能是都在3萬(wan) 人次/小時以上,但客流強度不足0.5萬(wan) 人次/公裏甚至更低。還有嫌地鐵不夠快的,再規劃市域快線,平均站間距可是要求2.5公裏以上的,這客流效益會(hui) 好嗎?其實不同規模、不同布局的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模式是不一樣的,不同層次的軌道交通組織模式也是有很大差異的,可現實中差異更多體(ti) 現在速度、平均站間距這些,不管啥級別的城市都規劃了都市圈城際、市域快線、大中運能甚至低運能軌道交通(亦稱多網融合)。
日本城市地鐵客流情況(2019年)
回到中低運能係統,相對而言,大中運能係統放在一起更加適宜,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特大城市的軌道交通基本網絡已經建成或者在建,大城市的骨幹走廊軌道交通也基本建成,絕大多數采用了大運能的地鐵係統,而後續擬建的線路從(cong) 運能上看應該更多屬於(yu) 中運能係統(單向最大斷麵客流1.5-3萬(wan) 人次/小時左右)。如今很多城市正在推進的中低運能規劃建設項目基本屬於(yu) 低運能係統,其實軌道交通最為(wei) 發達的東(dong) 京、京阪神都市圈建成運營的單軌、新交通(AGT)大部分也屬於(yu) 低運能係統,僅(jin) 有東(dong) 京單軌羽田機場線、新交通日暮裏舍人線、神戶新交通港灣人工島線單向最大斷麵客流在0.8-1.0萬(wan) 人次/小時左右,其他線路均遠低於(yu) 1萬(wan) 人次/小時。
日本在運營單軌、新交通、中低速磁浮項目
東(dong) 京都市圈單軌、新交通、有軌電車分布
東(dong) 京都市圈中低運能軌道交通客流指標
國內(nei) 多處已經“暴雷”的有軌電車表明,中小運能、低運能係統規劃建設理應對客流需求更加關(guan) 注,本身係統規模偏小,項目選錯了地方可能沒客流也可能運能不足。這些處於(yu) 兩(liang) 難境地的有軌電車線路多選在建設條件好的新區道路上,功能定位本就不明確,相比其他交通方式也沒有優(you) 勢可言,自然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當然,有軌電車也有運營較好的地區,比如巴黎市近郊運營13條有軌電車線路,總長約163公裏,日均客流在100萬(wan) 人次左右,其中T1、T2、T3a、T3b線日客流強度都在1-1.5萬(wan) 人次/小時左右。
巴黎市近郊有軌電車布局圖
巴黎有軌電車客流情況(2019年)
2009-2010年負責過南方某地級市的新型交通係統規劃研究項目,廠商大力推廣有軌電車(特別是勞爾膠輪導軌係統,說是經過既有橋梁不需要大的改造,當時張江有軌電車剛建成還未運營就後悔了,訂個(ge) 零部件要提前一個(ge) 月,還老貴),綜合比較下來,有軌電車相比BRT除了建好了難拆之外,投資相對較大,網絡化運營組織不如BRT係統靈活,BRT可以采用環保型車輛(英國當時推廣新型無軌電車),有軌電車全壽命周期運營成本也沒什麽(me) 優(you) 勢。項目推薦采用BRT係統,但最終兩(liang) 個(ge) 區還是選擇了建設有軌電車,還有一條全封閉專(zhuan) 用路權的。10多年過去,全國建成近600公裏的有軌電車線路,日客流卻不足50萬(wan) 人次,好多成為(wei) “景觀線”。
國內(nei) BRT在經曆了短暫的快速發展後歸於(yu) 沉寂,也有不少免不了被拆除的命運。而智軌(ART/ SRT)、數軌(DRT)據說兼具有軌電車和BRT的優(you) 點,開始走上舞台,作為(wei) 一種車輛創新(其實法國早有投入運營的項目),但是其規劃建設與(yu) BRT基本相似,無非是采用了不同的車輛,而關(guan) 鍵在於(yu) 路徑和路權的選擇與(yu) 設置,當前的境況無需多說。
就在國內(nei) 對BRT係統(含公交專(zhuan) 用道)不太感冒的時候(核心是路權問題),紐約卻因為(wei) 沒錢修地鐵,設置了17條快速公交走廊串聯核心地區,運營20條線路,日均客流達到34萬(wan) 人次。
紐約快速公交走廊布局紐約快速公交專(zhuan) 用道
作為(wei) 麵向2040年道路交通低碳化措施,日本國土交通省推進BRT、LRT等低碳公共交通係統,東(dong) 京都市圈北部的芳賀·宇都宮LRT於(yu) 2023年8月26日開通運營,首開段全長14.6公裏(其中完全專(zhuan) 用路段3.5公裏,隔離獨立路權11.1公裏),車站19座,連接宇都宮站與(yu) 東(dong) 部的芳賀高根澤工業(ye) 區,是自1948年富山縣萬(wan) 葉線通車75年來新開通的首條有軌電車線路。2020年10月1日,為(wei) 了滿足濱海地區日益成長的交通需求(臨(lin) 海新交通百合海鷗號繞行較多),開通運營了連接東(dong) 京都心和臨(lin) 海地區的東(dong) 京BRT(無專(zhuan) 用道,但信號優(you) 先通行)。
芳賀·宇都宮LRT線路圖
芳賀·宇都宮LRT
東(dong) 京BRT線路圖
國內(nei) 在有軌電車、BRT發展放緩後,不少城市開始轉向以雲(yun) 巴為(wei) 代表的專(zhuan) 用路權低運能軌道係統,成效如何暫不評論。這裏以日本兩(liang) 個(ge) 案例說明低運能軌道交通係統規劃建設時應該注意的方麵。
一是愛知縣小牧市內(nei) 的桃花台線,連接小牧市中央的小牧站與(yu) 東(dong) 部的桃花台新城,線路全長7.4公裏,設站7座,采用膠輪自動導向軌道,於(yu) 1991年3月25日開通運營,但桃花台新城人口低於(yu) 規劃,而且在2003年名古屋地鐵上飯田線開通之前,桃花台線主要通過換乘名古屋鐵道小牧線,在上飯田站下車通過公共汽車前往平安通站換乘名古屋地鐵,出行非常不便,乘車人數遠遠低於(yu) 預期,膠輪導軌AGT係統維護成本高,連年虧(kui) 損,於(yu) 2006年10月1日停止運營,2008年1月開始對原線路進行拆除。
愛知縣小牧市桃花台新交通AGT
其實自2000年以來,日本已有46條線路合計1193.6公裏的軌道線路被停止運營。韓國京畿道境內(nei) 的議政府輕電鐵(膠輪導軌AGT,10.6公裏,設站16座,韓國首都圈電鐵第一條輕電鐵路線,2012年7月1日投入運營)也於(yu) 2017年5月26日宣告過破產(chan) ,後被議政府輕軌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承接運營。
2000年以來日本被廢除軌道線路列表
二是東(dong) 京都日暮裏舍人線,也是自動導向軌道AGT係統,線路起自荒川區日暮裏站,終點為(wei) 足立區見沼代親(qin) 水公園站(足立區以居住人口為(wei) 主,沿線地區人口迅速增長,地鐵南北線、埼玉高速鐵道和東(dong) 武伊勢崎線包夾的區域存在很大的服務空白,且靠地麵交通無法解決(jue) )。日暮裏舍人線全長9.7公裏,設站13座,車輛編組為(wei) 5模塊,車長45米,最高速度60公裏/小時,運營速度約28公裏/小時,全程旅行時間約20分鍾,高峰發車間隔3-4分鍾,平峰6-20分鍾,2019年日均客流達9.1萬(wan) 人次,潮汐特征非常明顯,現狀18對車運輸能力4441人次/小時,但高峰單向最大斷麵客流達8407人次/小時(超過預估),連續多年蟬聯日本國土交通省最擁擠線路前5名(2019年混雜率189%),隻能通過新購車輛緩解。但由於(yu) 全日客流總量不大,僅(jin) 早晚高峰較高的使用量難以彌補運營虧(kui) 損,新購車輛更會(hui) 加劇項目赤字。
可見,客流分析對於(yu) 低運能軌道交通線路規劃建設是相當重要的,沒人或者人多了都很容易被吐槽。再者,線路的功能定位一定要理清楚,沒有明確的服務對象,摸不清服務需求,為(wei) 了形象、引資或者喜好等等,倉(cang) 促修建起來的線路多半是不會(hui) 成功的。
日暮裏舍人線線路圖
東(dong) 京都足立區人口變化
荒川北岸日暮裏舍人線跨越東(dong) 京都道58號和首都高速路
日暮裏舍人線全日斷麵客流分布
日暮裏舍人線全日站點乘降量分布
另外,同樣的低運能係統,跟周邊用地融合程度也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了係統運營效益。如新加坡的Bukit Panjang LRT、Sengkang LRT、Punggol LRT三條線路(膠輪導軌係統),全長28.6公裏,設站41座,串聯了若幹個(ge) 高強度開發的居住小區和地區中心,與(yu) 周邊建築、地鐵車站、公交車站高度融合,真正實現無縫換乘,成為(wei) 片區居民的代步工具,日客流達到20.8萬(wan) 人次。
新加坡軌道交通線網圖
新加坡LRT與(yu) 周邊建築的關(guan) 係
而位於(yu) 日本千葉縣佐倉(cang) 市新城有加利丘的山萬(wan) 有加利丘線,線路為(wei) 球拍狀AGT(自動導向新交通),全長4.1公裏,全線單線,其中環狀部分為(wei) 逆時針單向運行,放射部分的終點有加利丘站可換乘京成電鐵本線。同樣是解決(jue) 郊區住宅“最後一公裏”的問題,但沿線住宅多為(wei) 低密度開發,人口總量偏低,且新交通車站與(yu) 周邊地塊結合不夠緊密,步行距離偏長,日均客流僅(jin) 2300人次。
山萬(wan) 有加利丘線線路圖
山萬(wan) 有加利丘線與(yu) 周邊地塊的關(guan) 係
當然,也有不少低運能項目是為(wei) 了適應地形和建設條件的需要,如日本湘南單軌江之島線,連接神奈川縣鐮倉(cang) 市大船站至藤澤市湘南江之島站,線路長6.6公裏,車站8座,日均客流約2.9萬(wan) 人次。這裏地形高差起伏,海拔高度相差40米,路線中最陡坡度達74‰,既要穿山越嶺,還有不少急彎,湘南單軌電車可以提供宛如遊樂(le) 園中的過山車般令人興(xing) 奮和刺激的乘坐體(ti) 驗。當電車鑽出片瀨山隧道的那一刻,終點湘南江之島站出現在眼前,車站位於(yu) 建築物的五樓,這裏可以遠眺富士山和大海,那種感覺是相當美妙的。
湘南單軌電車示意圖
湘南單軌電車沿線地形示意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kurageshokudo.com”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betway最新网站,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注明“來源:www.kurageshokudo.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betway最新网站)”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係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係:copyright#kurageshokudo.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係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麵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