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業遭資本威脅 外資欲獨霸自主零部件行業
“Unione di Banche Italiane S.c.p.a.(簡稱UBI,意大利意聯銀行)正在受客戶委托,在中國尋找輪胎收購和合資對象,市場調研發現大大小小的輪胎企業(ye) 都已經與(yu) 國外合資或者被收購。”一位業(ye) 內(nei) 朋友告知記者。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外資跨國公司已經幾乎全麵收購國內(nei) 轎車用半鋼胎企業(ye) 並占據了近80%的產(chan) 量份額。
近年來,國內(nei) 一些重要行業(ye) 龍頭企業(ye) 陸續被外資收購,外資資本滲透已經從(cong) 大型企業(ye) 轉向一些中小零部件企業(ye) ,外資大量入侵正在威脅自主品牌發展,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ye) 遭遇資本威脅。
跨國企業(ye) 謀算自主品牌配套
“現在跨國公司都在準備進軍(jun)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ye) 配套,他們(men) 正在研製低端產(chan) 業(ye) ,憑借出色的價(jia) 格和綜合技術等方麵,對中國原有低端配件肯定形成巨大衝(chong) 擊。”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記者透露。
據了解,世界零部件配件巨頭德爾福、博世、大陸和電裝都有這樣的計劃,並著重研發低成本、價(jia) 格便宜和使用性強的產(chan) 品來吸引自主品牌汽車企業(ye) 。
據透露,這部分企業(ye) 研發為(wei) 全球產(chan) 品開發平台,根據不同需要進行研發和生產(chan) ,研發的新產(chan) 品在企業(ye) 內(nei) 部稱為(wei) 經濟型產(chan) 品,與(yu) 以往的高端產(chan) 品區分,預計價(jia) 格將稍稍高於(yu) 國內(nei) 目前的低端產(chan) 品價(jia) 格,但在技術和質量上比國內(nei) 配件要高,“這很具殺傷(shang) 力”。
分析人士認為(wei) ,以前跨國零部件生產(chan) 企業(ye) 認為(wei)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ye) 沒有規模,產(chan) 品低端,對價(jia) 格敏感,現在中國汽車市場這麽(me) 龐大,出口數量增加,跨國巨頭開始重新審視自主品牌對於(yu) 他們(men) 發展的重要性。
“一旦跨國公司產(chan) 品開發成功投入中國市場,”該人士悲觀分析,“原來與(yu) 自主品牌汽車製造企業(ye) 一起成長的配套零部件企業(ye) 又將死去一批。”
此外,外國零部件殺傷(shang) 力體(ti) 現在其技術壟斷性上。“現在汽車配套都談模塊,一旦一個(ge) 部位使用這個(ge) 企業(ye) 配件,整個(ge) 部位必須全部使用該企業(ye) 的,其他企業(ye) 無法與(yu) 之配套,這些都是上遊高端技術產(chan) 品,國內(nei) 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ye) 無法做到這一點。”該人士這樣分析。
列強瓜分輪胎製造業(ye)
跨國巨頭對中國市場的爭(zheng) 奪,反映在他們(men) 對中國投資的行動上,輪胎產(chan) 業(ye) 最為(wei) 明顯。截至目前,世界輪胎巨頭已經悉數落戶上海。據最新消息,世界500強德國大陸集團在華第一家工廠、投資約1.85億(yi) 歐元的馬牌輪胎工廠,在選址通過環評之後現已進入建設的籌備階段。
與(yu) 此同時,其他輪胎廠家相繼行動。美國固特異輪胎與(yu) 橡膠公司宣布啟動近5億(yi) 美元作為(wei) 初期投資,建成將采用國際上最前沿的技術設備的新工廠;意大利工程輪胎製造商MAI集團收購了山東(dong) 金宇輪胎有限公司,以支持MAI集團亞(ya) 洲市場開發的策略;羅地亞(ya) 公司宣布計劃在中國青島建設第二座世界級規模的白炭黑廠,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環保型輪胎產(chan) 品的需求。
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認為(wei) ,除了國內(nei) 汽車業(ye) 對零部件的大量需求之外,隨著原材料全球普遍上漲,中國勞動力成本低、新廠設備先進以及國內(nei) 良好的投資環境等因素都是跨國輪胎公司紛紛加大中國投資的原因。
觀察人士擔心,截至2007年底,外資跨國公司已經幾乎全麵收購國內(nei) 轎車用半鋼胎企業(ye) 並占據了近80%的產(chan) 量份額,外資的進入將加速自主品牌市場萎縮。
跨國企業(ye) 狂吞零部件行業(ye)
近年來跨國企業(ye) 在中國已經顯露出“貪吃蛇”勢頭,中國零部件企業(ye) 生存狀況岌岌可危。2004年8月,國內(nei) 最大的柴油燃油噴射係統廠商無錫威孚被全球第二大汽車零部件生產(chan) 商德國博世公司收購,外方控股67%。此外,德國博世公司已經在中國建立覆蓋全國的規模化零部件分銷網,在中國已擁有153家售後維修服務站。
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德爾福汽車係統公司在華迄今已設立了13
家獨資和合資企業(ye) 、一個(ge) 技術中心和一家培訓中心,總投資達4億(yi) 多美元。在中國的業(ye) 務總銷售額近5億(yi) 美元。在華企業(ye) 1/3的產(chan) 品用於(yu) 出口。
美國偉(wei) 世通(Visteon)公司在中國成立了5家合資企業(ye) ,專(zhuan) 門生產(chan) 汽車零部件,其與(yu) 上海汽車工業(ye) (集團)總公司於(yu) 1994年設立了延鋒偉(wei) 世通汽車飾件係統有限公司。
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汽車配件供應商日本電裝公司也已在中國天津、煙台、重慶等地開設多家獨資、合資企業(ye) ,將其火花塞、雨刷器的搖臂、翻新件等產(chan) 品在中國汽車售後市場全麵推開。
據統計,目前外商在我國投資的零部件企業(ye) 已近500家,國際著名的汽車零部件企業(ye) ,幾乎都在中國建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ye) 。
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重點企業(ye) ,一批龍頭企業(ye) 如濰坊柴油機廠、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有限公司等被跨國公司緊緊盯住。其中,世界著名的變速箱巨頭德國的“ZF”公司正在謀求控股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有限公司。
在外資壟斷勢力和國內(nei) 整車廠年年壓低采購成本的雙重壓力下,兼並重組是中國零部件產(chan) 業(ye) 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本土零部件企業(ye) 數量過多、規模過小、自主開發能力差的痼疾依然嚴(yan) 重。這一點在百強企業(ye) 的收入上也得到了明顯的印證。2005年,國內(nei) 零部件百強企業(ye) 的銷售收入不到世界百強企業(ye) 的1/10。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沈寧吾表示:“本土零部件企業(ye) 的整合兼並是一個(ge) 很難操作的複雜課題,在國內(nei) 的汽配龍頭企業(ye) 中,稱得上‘強大’的極少,現在走跨地區聯合重組之路不現實。”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kurageshokudo.com”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betway最新网站,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注明“來源:www.kurageshokudo.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betway最新网站)”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係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係:copyright#kurageshokudo.com
- 比亞迪向烏拉圭電動公交運營商交付100台12米純電大巴[09-24]
- 海外一線堅守者,點亮世界“安凱紅”[09-14]
- 搭載先進動力係統 比亞迪匈牙利工廠第700台純電動大巴下線[08-30]
- 繪就交通新畫卷 亞星客車成功交付坦桑尼亞[08-29]
- 行業觀察|國產betway在线官网客車是否受歐盟電動汽車關稅新政影響?[08-28]
- 節能環保至上 金旅客車緣何收獲北歐客商點讚?[08-27]
- 產品推介+現場簽約 中通客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墨西哥)舉行 [08-23]
- 中車電動達喀爾項目:成功是我們拚搏出來的丨企業文化故事④[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