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本次論壇對我的邀請,近年來我對中國汽車工業(ye) 進行了一些調研,有了一點膚淺的認識。今天主要講三點內(nei) 容。 一、關(guan) 於(yu) 自主創新的內(nei) 涵 多年來,我國無論是經濟界還是科技界,人們(men) 大都對自主創新持懷疑甚至批判的態度,今天,這種局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已被確定為(wei) 國家戰略。但是圍繞這一問題的爭(zheng) 論還遠未結束,這一國家戰略的真正貫徹落實更需要經曆相當漫長和艱苦的過程。 縱觀目前理論界的爭(zheng) 論,批判自主創新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liang) 個(ge) 問題上,第一,中國當然需要自主創新,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們(men) 還不具備自主創新的基礎和能力;第二,自主創新不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以及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利於(yu) 發揮自身的資源稟賦,即無限供給且極端廉價(jia) 的勞動力比較優(you) 勢。最近,一位學者認為(wei) 我國現在提出自主創新為(wei) 時尚早,就像是要求中國足球打敗巴西,成為(wei) 世界冠軍(jun) 一樣不切實際,還有一位學者更是明確警告,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可能成為(wei) 陷阱。
事實上,我們(men) 主張自主創新並不是指現有科技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強弱,而是指獲得創新能力和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路徑,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與(yu) 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否認的事實,也沒有任何人對此熟視無睹,問題在於(yu) 我們(men) 究竟應當通過什麽(me) 方式和途徑,才能盡快縮短這一差距,乃至於(yu) 實現後來居上,這是我們(men) 需要討論的實質性問題。
自主創新戰略的形成,是基於(yu) 技術成長的一般規律,當今科技強國都經曆過從(cong) 弱到強的過程,但卻沒有哪一個(ge) 國家是靠單純的技術引進獲得的,也沒有哪一個(ge) 國家是遵循比較優(you) 勢理論獲得的。對於(yu) 一個(ge) 國家來說技術也許可以買(mai) 進,但技術能力是買(mai) 不來的,國際經驗表明,技術能力必須是內(nei) 生的,必須來自於(yu) 有組織的技術學習(xi) 和消化吸收,來自於(yu) 持續不斷的創新實踐。早在1926年,墨西哥在開始采用CKD模式組裝福特轎車,到今天已曆80餘(yu) 載。墨西哥轎車的年組裝量也已達到160萬(wan) 輛,相對於(yu) 這個(ge) 隻有幾千萬(wan) 人口的國家來說已經不可謂不輝煌。但是,他們(men) 至今沒有培育起自己的設計製造能力,沒有培育起自主的汽車品牌,沒有改變作為(wei) 福特汽車組裝車間的命運,沒有提升在世界汽車版圖上的地位。五、六十年代的阿根廷、巴西也同樣走了這樣一條CKD道路,經過半個(ge) 多世紀的努力同樣沒有擺脫依附於(yu) 跨國公司的被動局麵。 我們(men) 知道,當今科技實力最強的大的國家當屬美國。在絕大多數技術領域,美國都具有他人難以匹敵的優(you) 勢。如果一味地遵循所謂比較優(you) 勢,服從(cong) 於(yu) 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的既定格局,那麽(me) 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應當致力於(yu) 自主創新。然而,我們(men) 看到的現實卻並不支持這種判斷。比如,在美國波音、麥道占有絕對優(you) 勢的情況下,歐洲堅持發展自己"空中客車";在美國GPS衛星導航係統占有優(you) 勢的情況下,堅持發展自己的"伽利略"係統。法國總統希拉克說,如果我們(men) 不在這個(ge) 領域有所作為(wei) ,我們(men) 就不能成為(wei) 真正獨立的歐洲。對此我們(men) 不僅(jin) 感到困惑:看到歐洲人不必我們(men) 更早、也更深刻地了解李嘉圖的比較優(you) 勢學說? 再看我們(men) 的近鄰日本和韓國。他們(men) 本來可以比我國更能夠獲得美國更多的技術支持,但他們(men) 從(cong) 來沒有把這種可能的支持當做是可以依賴的資本,而是視為(wei) 提升自身技術實力,促進技術能力成長的機會(hui) 和條件。據統計,在與(yu) 中國經濟水平相近的發展階段,日本和韓國投入技術引進與(yu) 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經費比例是1:5-8,而我國2002年的這一經費比例僅(jin) 為(wei) 1:0.078,這一數字充分反映出日韓兩(liang) 國致力於(yu) 趕超先進的勇氣和遠見。1967年韓國開始起動造車項目時,美國通用的本徹曾經說:"如果韓國人能夠造出汽車來,我們(men) 就能用手指頭點燃蠟燭。"但在五年之後,韓國人就造出了自己的轎車,到八十年代中期就把轎車批量買(mai) 到了美國。有條件獲得美國技術支持的國家尚且如此,我們(men) 又憑什麽(me) 對別人心存奢望呢? 早在1980年,美國蘭(lan) 德公司的一份報告就曾經明確指出,隻有技術的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才有政治獨立。也就是說,技術不僅(jin) 是經濟的,也是政治的。印度現任總統卡拉姆也強調,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技術永遠是國家的財富,沒有哪個(ge) 國家會(hui) 為(wei) 別國開發技術。當今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高居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的高端,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競爭(zheng) 中占有優(you) 勢,說到底就在於(yu) 擁有他人所不掌握的技術和技術能力。我們(men) 當然承認自身的差距,但我們(men) 必須找到縮短這一差距的途徑,然後堅韌而執著地走下去,否則就隻能依附於(yu) 他人。但是,一些國家的發展道路告訴我們(men) :依附型的發展道路是一條永遠不可能走通的絕路。這個(ge) 道理對國家是如此的,對產(chan) 業(ye) 同樣如此。 第二、關(guan) 於(yu) 自主品牌的價(jia) 值 去年,國內(nei) 理論界曾經對中國轎車工業(ye) 要不要自主品牌的問題掀起一場討論,不主張自主品牌的學者認為(wei) 今天的世界是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資本跨國界流動日趨活躍,一個(ge) 品牌今天可能是A國,明天可能是B國。對於(yu) 我國來說,隻要這個(ge) 企業(ye) 在中國生產(chan) ,企業(ye) 向中國交稅就應當認為(wei) 是中國的品牌,事實上相當長時期內(nei) ,我們(men) 越來越認同這樣一種邏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按照自身的比較優(you) 勢參與(yu) 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獲得自身的利益,當然也就沒有民族工業(ye) 之說。
我們(men) 可以看到,正是在類似這樣的思想和理論引導下,今天的中國已經在品牌上率先實現了全球化,無論是高端的飛機、轎車、計算機,還是老百姓日常消費的服裝、飲料、化妝品,人們(men) 如數家珍、耳熟能詳的基本上都是外國品牌。比如,目前中國的轎車市場的90%、飛機市場的100%、計算機操作係統市場的70%、微處理器市場的90%、飲料市場的70%,都已經成為(wei) 他人之天下。美國
CNN的一份雜誌甚至刊登了一幅模仿"文革"時期的版畫:中國工農(nong) 商學兵匯集在一起,吃著買(mai) 當勞,喝著可口可樂(le) ,開著寶馬車,用著摩托羅拉手機,昂首挺胸闊步向前走。這難道是中國嗎?這種情景又可能是屬於(yu) 中國億(yi) 萬(wan) 人民的嗎?
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不僅(jin) 中國不需要品派,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不必重視自主品牌。因為(wei) 資本的跨國界流動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而各種知名品牌伴隨資本跨國界流動也同樣越來越普遍。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men) 來看看,對於(yu) 企業(ye) 來說,品牌到底是什麽(me) ?據有關(guan) 資料介紹,可口可樂(le) 1886年誕生時的當年營業(ye) 額隻有50美元,卻投入46美元做廣告打造品牌。 1901年可口可樂(le) 營業(ye) 額為(wei) 12萬(wan) 美元,投入10萬(wan) 美元做廣告仍為(wei) 鑄造品牌。可口可樂(le) 老板就曾宣稱:即使可口可樂(le) 公司在一夜間化為(wei) 灰燼,我們(men) 也可以在半年之內(nei) 重新成就起一個(ge) 新的可口可樂(le) "帝國"。歸根究底,就是因為(wei) 他們(men) 擁有"可口可樂(le) "凝聚自身在技術、資本、文化等各種要素長期積澱的品牌,是一個(ge) 企業(ye) 競爭(zheng) 能力的集中表現。
同時,品牌還是用戶認同一家企業(ye) 和一種產(chan) 品的基本標誌。奔馳中國公司總裁韓力達說:"品牌是指它的內(nei) 涵與(yu) 客戶之間的關(guan) 係。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使客戶需要這樣一個(ge) 品牌,而不是需要一部汽車這麽(me) 簡單。"《中國工業(ye) 報》一篇文章介紹,奔馳、豐(feng) 田等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從(cong) 一開始生產(chan) 就著手打造品牌,奔馳品牌曆經一百多年,豐(feng) 田品牌經過20多年努力才打入美國市場。全世界100個(ge) 知名品牌中,用了100年的占了36%,用了80-100年的,占了28%,用了50-80年的占了25%,用了50年的為(wei) 11%。既然如此,我們(men) 很難設想自己不需要做任何努力,而隻需要打開國門,就能分享他人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成果。
再舉(ju) 一個(ge) 典型案例。在今天世界的幾乎每一個(ge) 角落,人們(men) 都不難找到索尼的影子。剛剛走過半個(ge) 世紀的索尼,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與(yu) 索尼的創始人盛田昭夫著力打造自主品牌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1955年,索尼在美國起步時找不到經銷商,終於(yu) 有了一個(ge) 對半導體(ti) 收音機感興(xing) 趣的客戶,並且訂單為(wei) 10萬(wan) 台半導體(ti) 收音機,這筆訂單的價(jia) 值超過了公司的當時的總資本,這對於(yu) 當時的索尼來說是一個(ge) 幾乎無法抗拒的誘惑。但是,美國人開出的條件是能夠以經銷商布羅瓦的名義(yi) 銷售,即索尼為(wei) 這家美國公司做OEM,理由是"沒人聽說過索尼"。對於(yu) 盛田來說,要緊的不是緩解暫時的經營困局,而是讓索尼的名字響徹全世界,讓公司在美國市場上立足,此時的妥協將會(hui) 招致索尼最終的失敗。因此,盛田力排眾(zhong) 議,明確拒絕這份訂單。若幹年後,他這樣評價(jia) 說:"拒絕10萬(wan) 元訂單,是我在職業(ye) 生涯當中做的最好的決(jue) 策。"能夠看淡近在咫尺的利益,而執著於(yu) 樹立響當當的國際品牌,我們(men) 又應當如何看待盛田昭夫的這種行為(wei) 呢?
近年來,一些跨國公司為(wei) 了控製中國市場,在與(yu) 國內(nei) 企業(ye) 的合資合作談判中,往往憑借核心技術要挾中國企業(ye) 放棄民族品牌,而國內(nei) 企業(ye) 為(wei) 了獲得技術上的支持,往往不得不屈從(cong) 於(yu) 這樣苛刻的條件。在幾乎所有的領域,跨國公司總是要想方設法壓製中國企業(ye) 參與(yu) 競爭(zheng) 和利益博弈所必須依賴的平台。一位企業(ye) 領導人說"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中國品牌'不是一朝之功,沒有幾代人、幾十年時間,是打造不出自主品牌的汽車的。"這話確實有道理,品牌的價(jia) 值是難以替代的,是需要長期培育的。隻有如此,我們(men) 才需要苦心經營和精心培育。如果我們(men) 本身不做努力,不去刻意打造,那麽(me) 既使再過100年,也不會(hui) 有一個(ge) 自主品牌從(cong) 天而降。今天所有成功的汽車企業(ye) ,又有哪一家是把規模做到足夠大的時候才開始營造自主品牌? 第三、關(guan) 於(yu) 企業(ye) 家的責任 中國汽車工業(ye) 曆經50多年的時間,已經取得一些成績,但是,我們(men) 也不能不承認,汽車工業(ye) 特別是轎車工業(ye) 今天的輝煌,很大情況下是跨國公司主導的結果。中國已經形成的300萬(wan) 輛轎車規模,與(yu) 日本、韓國、德國、美國等國家300萬(wan) 輛相比,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正如一位老汽車人所講的那樣,沒有自主品牌,不掌握核心技術,造多少車也是別人的輝煌。通用的總裁更是直截了當的說,我們(men) 與(yu) 中國企業(ye) 是各取所需,中國人得到GDP,我們(men) 得到利潤。因此,中國轎車工業(ye) 目前的輝煌,充其量隻是一種表麵的腐化,一種種缺乏內(nei) 在價(jia) 值的浮華。
應當承認,無論是早期的"以市場換技術",還是此後的CKD發展模式,都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產(chan) 物,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把全麵合資作為(wei) 中國轎車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主體(ti) 路徑,的確值得商榷和反思。因為(wei) 這種模式終究是不可持續的,更不可能換來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真正的強大。日本《選擇》月刊的一篇文章分析認為(wei) ,同樣在經濟高速發展期,日本企業(ye) 能開發出無與(yu) 倫(lun) 比的獨自技術,而中國企業(ye) 卻不能,這是中國現在的經濟環境造成的。從(cong) 最初的高度壟斷,到後來的"助外抑內(nei) ",中國轎車工業(ye) 長期沒有走到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軌道上來。國家對轎車工業(ye) 的重視,也往往更多的局限於(yu) 解決(jue) 微觀層麵的具體(ti) 問題,始終缺乏宏觀局麵的戰略部署。正是這一係列的體(ti) 製和政策問題,導致急功近利之風彌漫整個(ge) 轎車行業(ye) 。
即便如此,我仍然堅持認為(wei) ,汽車行業(ye) 眾(zhong) 多企業(ye) 家們(men) 還是應當勇於(yu) 承擔起自己的曆史責任。既然曆史選擇了我們(men) ,我們(men) 就應當有勇氣麵對曆史,有勇氣書(shu) 寫(xie) 屬於(yu) 自己、同時也屬於(yu) 中國汽車工業(ye) 的曆史。我們(men) 可以清楚的看到,同樣是在這樣體(ti) 製環境下,甚至麵臨(lin) 更多的歧視性待遇,基礎更為(wei) 薄弱的吉利、奇瑞卻義(yi) 無反顧地扛起自主創新的旗幟。他們(men) 執著的投入技術開發,執著打造自主品牌,這種執著不僅(jin) 為(wei) 企業(ye) 自身發展,贏得更大的空間,而且也為(wei) 中國汽車工業(ye) 贏得一份誌氣,一份尊嚴(yan) 。我一直認為(wei) 這些企業(ye) 是真正有靈魂的企業(ye) ,也許他們(men) 最終不一定能夠成功地但是成功的企業(ye) 一定是有靈魂的企業(ye) 。
最近科技部和中宣部聯合組織得自主創新宣講團巡回演講中,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先生提供了兩(liang) 份材料一份是對七家日本企業(ye) 的調查結果顯示,他們(men) 整體(ti) 認為(wei) ,中國企業(ye) 在勞動力成本的良好控製能力足以充當生產(chan) 上的合作夥(huo) 伴,而絕對不是一種值得關(guan) 注的挑戰力量。另一份是日本企業(ye) 對中國企業(ye) 的蔑視性評價(jia) ,認為(wei) 中國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力就是根據市場行情購買(mai) 成型技術和進行輔助性開發,實際是一些水果販子,市場需要什麽(me) 水果就包裝什麽(me) 水果。兩(liang) 年前一家中國汽車企業(ye) 與(yu) 日本的日產(chan) 進行合資之後,日產(chan) 的CEO戈恩對這項合資也給出了相近的評價(jia) ,他說我們(men) 與(yu) 中國企業(ye) 各占50%合資,是我們(men) 進入中國必須付出的代價(jia) 。在這個(ge) 項目中,中國人除了提供廉價(jia) 的勞動力和銷售渠道,在經營管理上的貢獻幾乎是零。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無論當今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格局如何變化,國有大中型汽車企業(ye) 仍然是無可替代的中堅力量。這些企業(ye) 承載了億(yi) 萬(wan) 華夏兒(er) 女對民族汽車工業(ye) 的無限期望和美好夢想,一味招商引資不應當是汽車行業(ye) 企業(ye) 家們(men) 的使命,自覺扛起自主創新大旗,盡快擺脫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依附於(yu) 人,受置於(yu) 人的局麵,這是中國汽車企業(ye) 家們(men) 應當擔負的曆史責任。
最近,美歐聯手起訴中國汽車貿易政策,向我國汽車新的產(chan) 業(ye) 政策發難,這一產(chan) 業(ye) 政策有何罪之有,如果我們(men) 不進行必要的規製,僅(jin) 僅(jin) 安裝四個(ge) 輪子,究竟還要到什麽(me) 時候,這個(ge) 時候,外國政府和企業(ye) 向我們(men) 施壓是正常的,這種方式最符合他們(men) 的利益,已經走上合資道路的中國企業(ye) 家們(men) ,注定麵向兩(liang) 難選擇,從(cong) 企業(ye) 自身利益來看,企業(ye) 家們(men) 也許更認同歐美政府及其企業(ye) 的主張,這確是以犧牲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的未來作為(wei) 代價(jia) ,希望當代企業(ye) 家們(men) 能夠表現出足夠的勇氣和道義(yi) ,成為(wei) 維護國家汽車產(chan) 業(ye) 整體(ti) 利益長遠利益的堅定力量。
在今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hui) 上,中央確立了走自主創新之路和建設創新性國家的世紀性戰略。國家將通過財稅、金融、政府采購等一係列政策,對企業(ye) 自主創新提供切實有效的支撐,汽車行業(ye) 作為(wei) 高成長型,高關(guan) 聯性的支柱產(chan) 業(ye) ,不但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將產(chan) 生重要影響,而且也必將對自主創新戰略的貫徹實施起到難以估量的示範作用,沉舟側(ce) 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wan) 木春,隻要我們(men) 的企業(ye) 家們(men) 緊緊把握這一曆史性機遇,就一定能夠為(wei) 中國汽車工業(ye) 賦予更有價(jia) 值的元素和內(nei) 涵,就一定能夠開創出中國汽車工業(ye) 的朗朗乾坤。
相關(guan) 鏈接:
梅永紅,1987年畢業(ye) 於(yu)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係。1987年至1995年,在農(nong) 業(ye) 部農(nong) 業(ye) 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工作;1995年至1997年,在原國家科委農(nong) 村中心工作;1997年至今,在科技部辦公廳工作,先後擔任調研宣傳(chuan) 處副處長,處長,辦公廳副主任兼調研室主任,主要從(cong) 事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調研、重要文件起草等工作。 近年來,先後組織或參與(yu) 了信息、航空、汽車、船舶、中醫藥等一係列產(chan) 業(ye) 領域技術創新情況的調研,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報告,為(wei) 中央和相關(guan) 部門、地方的決(jue) 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