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振清
目前中國客車與(yu) 國外高檔產(chan) 品之間技術差距最大的部分應該說是在底盤上,將相同檔次的產(chan) 品進行比較,雖然國外產(chan) 品的價(jia) 格遠遠高於(yu) 我們(men) ,但其穩定性、舒適性和安全性也要強過我們(men) 很多,而最能體(ti) 現這些特征的是底盤檔次的高低或底盤技術的優(you) 劣。正是基於(yu) 這一點,底盤企業(ye) 和客車企業(ye) 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場上,紛紛將手伸進對方的飯碗,底盤企業(ye) 開始打客車製造的主意,而客車企業(ye) 則開始動拚裝底盤的腦筋,當前的現狀是產(chan) 品界限越來越模糊,到底誰是底盤企業(ye) 、誰是客車企業(ye) ,已經很難分得清楚了。
■底盤企業(ye) 的動作大
江淮除了重組合肥現代和江淮宏運之外,還與(yu) 安凱進行了無縫對接;一汽將客車底盤廠、大連客車廠和無錫太湖客車廠捆綁在一起,成立了新的一汽客車公司;東(dong) 風杭汽一邊整合自己的客車廠,一邊引進產(chan) 品、進口富士重工全套車身設備,成功推出了“風聖”客車,並且在營銷方麵開始全麵接觸市場;湖南車橋廠也在 2003年組建了湖南津市邦樂(le) 客車有限公司生產(chan) “邦樂(le) 牌”客車。
■客車企業(ye) 的行動快
宇通集團於(yu) 2002年與(yu) MAN合資成立了猛獅客車有限公司,開始涉足底盤領域;廈門金龍在失去蘇州金龍之後,引進日產(chan) 柴總成,開始重新研究底盤技術;廈門金旅具有年產(chan) 大客車底盤8000至12000台的能力;蘇州金龍是金龍客車的底盤生產(chan) 基地,技術成熟且市場保有量較大。
底盤生產(chan) 資格曾經是客車企業(ye) 夢寐以求的資源,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企業(ye) 的運作手段越來越高明,這種資源已不再稀缺,客車行業(ye) 中丹東(dong) 黃海、亞(ya) 星股份、亞(ya) 星奔馳、桂客集團、湖南三湘、中大集團以及新進入客車行業(ye) 的福田歐曼等等,隨手可以舉(ju) 出許多擁有底盤生產(chan) 資格的客車企業(ye) ,現在客車企業(ye) 已經不再關(guan) 注生產(chan) 資質,所關(guan) 注的是怎樣提高技術水平、怎樣提高配套能力和怎樣降低生產(chan) 成本等有關(guan) 進步和發展的問題。
一、開局:各取所需
在底盤企業(ye) 與(yu) 客車企業(ye) 的博弈中一時還難分勝負,但是趨勢已經比較明朗,像計劃經濟時期離開底盤企業(ye) 客車企業(ye) 就活不下去的情形已經一去不複返,而底盤企業(ye) 在銷量萎縮的情況下,憑借深厚的技術底蘊和資本背景,也逐漸找到了依托、走出了困境。應該說已經形成了一種各取所需的局麵。
專(zhuan) 業(ye) 的底盤企業(ye) 進軍(jun) 客車製造領域,如果隻是為(wei) 自己的底盤產(chan) 品尋找出路的話,前提隻有兩(liang) 種,要麽(me) 該企業(ye) 已經是江河日下、麵臨(lin) 危機,已無發展空間;要麽(me) 是兼並了客車行業(ye) 的巨擘大鱷,引發了客車行業(ye) 的地震。從(cong) 目前的現狀來看,這兩(liang) 個(ge) 前提都不存在,所以說,底盤企業(ye) 造整車並不是僅(jin) 僅(jin) 為(wei) 了給自己的底盤找出路,至少還有以下三個(ge) 原因:
1、儲(chu) 備必要的技術,在產(chan) 品推廣上有的放矢。 底盤和車身是兩(liang) 個(ge) 獨立的半成品,經過合理的技術連接,才能夠將兩(liang) 個(ge) 獨立的東(dong) 西融合在一起,形成整車。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技術儲(chu) 備,才能將底盤和車身匹配得天衣無縫。在底盤緊俏時期,底盤廠隻管造底盤,很少考慮如何適應車身,客車廠在購回底盤之後還要進行許多加工,才能與(yu) 車身匹配,既降低了生產(chan) 效率,也留下了安全隱患和糾紛由頭,這也是促使客車企業(ye) 自己拚裝底盤的重要原因之一。客車上裝的技術含量較低,這是行業(ye) 的共識,但是由於(yu) 設備條件和技術能力方麵的差異,使不同的客車企業(ye) 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技術特點,如果底盤企業(ye) 在開發產(chan) 品時能夠充分考慮這一點,在產(chan) 品推廣上將會(hui) 事半功倍。底盤企業(ye) 造整車,能夠在底盤與(yu) 車身的匹配方麵儲(chu) 備必要的技術,在產(chan) 品推廣上做到有的放矢,可以對客車企業(ye) 予以必要的指導和協作。前不久我在參觀一汽底盤的時候,同時也看到了使用展品開發的“太湖”和“解放”牌客車,這種方式不僅(jin) 能夠增加客車企業(ye) 的感性認識,一汽的底盤營銷人員在介紹產(chan) 品時也能將底盤的技術特點和匹配技術解釋得合情合理,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少走彎路,提高產(chan) 品的開發效率。 客車是個(ge) 性化需求較高的產(chan) 品,對於(yu) 不同的用戶需要開發不同的產(chan) 品,不同地區對產(chan) 品的要求不同,不同時期的產(chan) 品其特點差異很大。這些因素,要求客車企業(ye) 在開發產(chan) 品時要做到“短平快”。有人說,歐洲開發出一款客車產(chan) 品,其生命周期能夠達到 8年以上,這種路數在中國是無論如何也走不通的,因此,努力提高產(chan) 品的開發效率,是客車企業(ye) 在新產(chan) 品開發方麵所追求的效果,否則,不僅(jin) 會(hui) 喪(sang) 失市場機遇,也會(hui) 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底盤企業(ye) 造整車,能夠使底盤開發與(yu) 客車新產(chan) 品開發同步完成,縮短了產(chan) 品的開發周期,有利於(yu) 提高產(chan) 品的開發效率。
3、了解客車市場的運作規律。 就目前的技術狀況而言,沒有毛病的客車產(chan) 品是十分罕見的。按照約定俗成的習(xi) 慣,在售後服務中,底盤、發動機以及關(guan) 鍵總成件都是配套企業(ye) 各負其責,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於(yu) 對客車產(chan) 品的質量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經常會(hui) 出現一些相互推諉,爭(zheng) 相逃避責任的現象,不僅(jin) 破壞了合作關(guan) 係,也損害了企業(ye) 形象。因此,了解客車市場的運作規律是底盤企業(ye) 非常重要的一個(ge) 環節,既能夠合理避免售後服務糾紛,也可以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qin) 口嚐一嚐”,隻有在實際運作中去親(qin) 身體(ti) 驗,才會(hui) 有所收獲。“在產(chan) 品開發中比較順利,而在市場營銷方麵有些困難”是底盤企業(ye) 進軍(jun) 整車製造的通病,因此,底盤企業(ye) 進軍(jun) 整車領域之後的努力方向是十分明確的。
主要底盤生產(chan) 企業(ye) 銷售情況表 單位:輛,% |
底盤企業(ye) |
2004年1~9月 |
2003年1~9月 |
絕對增量 |
同比增長 |
安徽江淮 |
16860 |
18063 |
-1203 |
-6.66 |
東(dong) 風股份 |
10924 |
10019 |
905 |
9.03 |
南京躍進 |
7451 |
5534 |
1917 |
34.64 |
一汽客底 |
6361 |
5639 |
722 |
12.8 |
東(dong) 風客底 |
5841 |
5040 |
801 |
15.89 |
湖南車橋 |
4427 |
3275 |
1152 |
35.18 |
蕪湖一汽 |
2655 |
3173 |
-518 |
-16.33 |
東(dong) 風杭汽 |
2507 |
3102 |
-595 |
-19.18 |
客車企業(ye) 自製底盤的規律性很強,一般來說,大型底盤自製,輕型底盤外購,除了上麵提到的與(yu) 底盤企業(ye) 溝通困難以外,還有兩(liang) 個(ge) 影響因素,一是市場因素,二是成本因素。市場對客車產(chan) 品的個(ge) 性化要求之高是很難想象的,外購底盤的靈活性遠較自製底盤差,很難及時滿足不同的用戶對不同配置的要求,因此,客車企業(ye) 自製大型底盤主要是要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求。而在輕型客車領域,由於(yu) 大部分都是標準配置,用戶對個(ge) 性化要求不高,客車企業(ye) 自製輕型底盤的成本一般要高於(yu) 外購,專(zhuan) 業(ye) 底盤企業(ye) 的成本控製優(you) 勢就突顯出來了,所以,輕型底盤外購能夠被大多數客車企業(ye) 所接受。如表所示,增長情況較好的南京躍進、東(dong) 風客底和湖橋都以經營輕型底盤為(wei) 主,數據反映出來的規律與(yu) 市場需求的真實情況基本一致。
二、中盤:已入困境
站在行業(ye) 的高度來看,目前這種現狀與(yu) 市場經濟“合理配置資源”的理論是相違背的,一邊是產(chan) 能放空,另一邊是重新建設新的生產(chan) 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業(ye) 資源的浪費。雖然博弈雙方都不相信會(hui) 輸給對手,但長此以往將會(hui) 挫傷(shang) 大家的信心,不利於(yu) 行業(ye) 的發展。現狀表明,雙方已入困境。
1、底盤企業(ye) 的客車苦於(yu) 無法做大做強
麵對高速膨脹的客車市場,銷量增長乏力讓底盤企業(ye) 覺得十分鬱悶,而自己的客車企業(ye) 又很難在行業(ye) 內(nei) 出人頭地。專(zhuan) 心做底盤對市場前景信心不足,兼做客車又有諸多顧慮,一時處於(yu) 兩(liang) 難的境地。底盤企業(ye) 如果真正對客車製造感興(xing) 趣,以下三點建議或許會(hui) 有所幫助。
首先,不能將客車企業(ye) 作為(wei) 附屬。 雖然底盤企業(ye) 掌控了一些客車企業(ye) ,擁有了屬於(yu) 自己的客車生產(chan) 基地,但真正做到無縫對接,能夠真正實現資源共享的合作卻不多見,大多數合作中,客車企業(ye) 處於(yu) 從(cong) 屬地位。這種合作弊病很多,不僅(jin) 造成了客車企業(ye) 的依賴性,也很難調動客車企業(ye) 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合作的層次往往停留在“索取”和“給予”階段,“你能夠要什麽(me) ”、“我可以給什麽(me) ”這種討價(jia) 還價(jia) 式的合作具有極大的局限性,不利於(yu) 企業(ye) 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拓。
其次,要盡快掌握客車產(chan) 品的營銷規律。 底盤的營銷和客車的營銷是完全不同的兩(liang) 個(ge) 概念,底盤企業(ye) 往往過於(yu) 強調技術因素,以為(wei) 有了技術就有了一切,其實這是一種對市場的誤解。客車產(chan) 品的同質化是困擾客車市場的劣根,即使有些企業(ye) 的產(chan) 品在某些技術方麵具有優(you) 勢,但也不足以成為(wei) 占有市場倚仗,客車企業(ye) 要提高市場占有率,除了要考慮技術因素以外,還要考慮價(jia) 格因素、售後服務因素、關(guan) 係營銷因素、品牌因素和宣傳(chuan) 策略等等,因此,盡快掌握客車產(chan) 品的營銷規律是做大做強的基礎。
第三,要勇於(yu) 領導產(chan) 品開發的潮流。 我聽過許多底盤企業(ye) 的專(zhuan) 題報告,總認為(wei) 成本問題是客車企業(ye) 做底盤難以逾越的鴻溝,其實僅(jin) 僅(jin) 強調成本對客車企業(ye) 是沒有警示作用的。客車企業(ye) 需要的是緊跟市場要求的底盤,如果底盤企業(ye) 的產(chan) 品開發跟不上市場,即使成本較高,也很難擋住客車企業(ye) 追逐市場的熱情,如果底盤企業(ye) 的產(chan) 品能夠充分滿足市場的要求,客車企業(ye) 根本沒有必要勞心費神地另起爐灶。前兩(liang) 年, 100萬(wan) 左右的客車產(chan) 品市場空間很大,東(dong) 風日產(chan) 柴抓住機遇一炮走紅,可以說是底盤緊跟市場要求的經典案例。由於(yu) 受底盤檔次的限製,目前國內(nei) 高檔客車市場主要由“洋”品牌所統製,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場對客車的需求也會(hui) 逐步高檔化,如果國產(chan) 底盤的檔次上不去,客車行業(ye) 將和轎車行業(ye) 一樣,白花花的銀子會(hui) 加速流進外商的腰包。底盤企業(ye) 如果真心誠意地要在客車製造領域有所作為(wei) ,就應該在提高產(chan) 品檔次上多下點功夫,領導國產(chan) 客車的產(chan) 品開發潮流。這一點,客車企業(ye) 是很難做到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客車企業(ye) 在提高產(chan) 品檔次上做得最得心應手的是合資和合作,在付出大筆的技術轉讓或產(chan) 品引進費用以後,知識產(chan) 權仍然捏在外國人的手裏,有的甚至陷入了連產(chan) 品開發權都不屬於(yu) 自己的怪圈。不可否認,合資合作曾經推動過中國客車行業(ye) 的進步,但如果將中國客車行業(ye) 進步拴在外國人的腰帶上,總有一天是會(hui) 後悔的。
2、客車企業(ye) 的底盤顯得後續乏力
雖然底盤生產(chan) 資格已經不是客車行業(ye) 的緊缺資源,但是客車企業(ye) 要在底盤生產(chan) 方麵有所造詣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不僅(jin) 在技術積累上有缺陷,在人才儲(chu) 備上、在營銷資源上、在產(chan) 品開發都顯得有所不足,因此,除了個(ge) 別規模較大的企業(ye) 以外,大多數底盤生產(chan) 資格並未發揮作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且顯得後續乏力。我認為(wei)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 1)、人才基礎薄弱
底盤生產(chan) 資質隻是一張紙,要將這張紙變成底盤有三樣東(dong) 西是不可缺少的,一是資金,二是技術,三是人才,而其中人才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我們(men) 的客車底盤之所以不如國外的優(you) 秀產(chan) 品,歸根到底還是人才基礎薄弱。客車企業(ye) 的底盤人才更是稀缺,隨便上客車企業(ye) 走一走,都會(hui) 碰到一些熟麵孔,不是一汽的,就是東(dong) 風的,但是,生產(chan) 底盤所需要的人才是一個(ge) 團隊,不是一兩(liang) 個(ge) 高級人才就能夠搞定的,具體(ti) 來講,可以分為(wei) 生產(chan) 技術人才、產(chan) 品開發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和綜合管理人才四個(ge) 方麵,缺一不可。由於(yu) 僧多粥少,客車企業(ye) 在拿到底盤資質之後,隻能先顧一兩(liang) 個(ge) 方麵,最先考慮到的自然是生產(chan) 技術人才和產(chan) 品開發人才,因此,在配套管理上、在市場營銷上往往會(hui) 形成空白,自製的底盤根本無法推向市場,產(chan) 生了規模小、成本高、售後服務困難等一係列問題,這些問題是客車企業(ye) 的底盤顯得後續乏力的主要根源。
( 2)、成本居高不下
客車企業(ye) 的自製底盤與(yu) 底盤企業(ye) 生產(chan) 的底盤有很大的區別。底盤企業(ye) 追求共性,而客車企業(ye) 追求個(ge) 性;底盤企業(ye) 的底盤國產(chan) 化率較高成本較低,而客車企業(ye) 的自製底盤為(wei) 了滿足客戶的差異化要求,大多數要使用進口總成,成本較高,加上批量小、管理成本高和售後服務費用居高不下,自製底盤的劣勢主要體(ti) 現在成本方麵。
( 3)、麵臨(lin) 法規門檻
客車企業(ye) 的自製底盤多采用進口總成,比如宇通猛獅用 MAN總成、廈門金旅與(yu) 中大集團用日野總成、桂林大宇和蘇州金龍用大宇總成、廈門金龍用日產(chan) 柴總成等等,使用進口總成的自製底盤馬上要麵臨(lin) 法規門檻。
據報道,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海關(guan) 總署聯合製定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目前進入了最後的意見征集和修訂階段,有望成為(wei) 《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的首個(ge) 配套實施細則。《辦法》規定,車身(含駕駛室,下同)總成、發動機總成、變速器總成、驅動橋總成、非驅動橋總成、車架總成、轉向係統、製動係統等八個(ge) 方麵,視為(wei) 汽車整車特征的認定範圍。凡是用進口車身和發動機兩(liang) 大總成裝車的、用進口車身和發動機兩(liang) 大總成之一及其餘(yu) 三個(ge) 總成(含)以上裝車的、用進口除車身和發動機兩(liang) 大總成以外其餘(yu) 五個(ge) 總成(含)以上裝車的,均視為(wei) 構成整車特征。進口汽車零部件構成汽車總成(係統)特征的認定範圍,包括總成散件進口,或將總成或係統逐一分解成若幹關(guan) 鍵件進口,進口的關(guan) 鍵件達到或超過規定數量的,即視為(wei) 構成總成特征。
《辦法》出台之前,客車企業(ye) 自製底盤的關(guan) 鍵總成大多數以零部件的身份進口,除了總成本身的價(jia) 格較高以外,其成本基本控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nei) 。按照《辦法》規定,客車企業(ye) 采用進口總成的自製底盤大部分都將構成整車特征,將受到國家關(guan) 稅體(ti) 係的限製。如果《辦法》在 2005年1月1日按時出台,這些自製底盤的稅額將上漲25%,一般而言,底盤占整車成本的50%左右,也就是說,由於(yu) 關(guan) 稅的上漲將使大部分自製底盤客車產(chan) 品的成本上升12.5%,這是客車企業(ye) 所無法承受的。
底盤企業(ye) 的客車苦於(yu) 無法做大做強和客車企業(ye) 的底盤顯得後續乏力都是當前麵臨(lin) 的實際問題,底盤企業(ye) 與(yu) 客車企業(ye) 的博弈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jue) 這些關(guan) 係,其結果將是一個(ge) 兩(liang) 敗俱傷(shang) 的局麵。我將這些問題擺出來,無意貶低任何一方,目的是希望大家麵臨(lin) 這些困難,找出一個(ge) 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又能夠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
三、一盤下不完的棋:握手言和
由於(yu) 人口多、地區差異大,客觀上造成了大量人員流動的現狀,隨著國家在公路建設方麵投入的增加,公路客運的總體(ti) 趨勢是向前發展的,雖然我們(men) 認為(wei) 火車提速影響了公路客運的發展速度,但阻擋不了公路客運的發展趨勢,另外旅遊客運和城市公交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之下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該說中國的客車市場是一個(ge) 前景光明的市場,客車行業(ye) 也是一個(ge) 大有作為(wei) 的行業(ye) ,底盤企業(ye) 和客車企業(ye) 同屬於(yu) 客車行業(ye) 這一畝(mu) 三分地裏的臣民,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站在行業(ye) 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wei) 應該求同存異、消除壁壘,博弈雙方握手言和,共同促進客車行業(ye) 的發展。
第一,應該從(cong) 商業(ye) 夥(huo) 伴向戰略合作夥(huo) 伴過渡。
長期以來,底盤企業(ye) 與(yu) 客車企業(ye) 之間的商業(ye) 夥(huo) 伴關(guan) 係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雖然有的企業(ye) 試圖在聯合開發產(chan) 品方麵做些文章,但大多數合作並不是十分成功,最終都是在別別扭扭之中草草收場。盡管如此,這些合作的意義(yi) 還是遠遠高於(yu) 事件本身,至少說明了大家的需求趨勢,也可以算是從(cong) 商業(ye) 夥(huo) 伴向戰略合作夥(huo) 伴過渡的一種嚐試。
要以產(chan) 品為(wei) 中心,摒棄門戶之見。我以為(wei) ,客車企業(ye) 與(yu) 底盤企業(ye) 之間要形成戰略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應從(cong) 誠信開始。無論是底盤還是上裝,對於(yu) 客車產(chan) 品來說,他們(men) 是一個(ge) 整體(ti) ,如果在戰略合作之中還將底盤和上裝分得涇渭分明,就失去了合作的意義(yi) ,“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不足以使雙方真正走向聯合。在合作之中,底盤企業(ye) 要多考慮一些客車企業(ye) 的上裝水平,客車企業(ye) 也要盡可能地了解底盤企業(ye) 的產(chan) 品特點,隻有摒棄門戶之見,以最終產(chan) 品為(wei) 中心,才能進行深入合作。合作雙方的態度對於(yu) 合作是否成功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客車企業(ye) 尋求與(yu) 底盤企業(ye) 進行合作,其目的是要推出適合市場需求的精品,在產(chan) 品開發過程中也許會(hui) 經過多次反複和調整,有些問題甚至在產(chan) 品投入使用之後才能夠發現,對於(yu) 底盤企業(ye) 來說,是需要有心理承受能力的。我曾聽說過一個(ge) 事例,一家客車企業(ye) 與(yu) 一家底盤企業(ye) 合作,開發一款 11米客車,經過前期論證,該產(chan) 品性價(jia) 比較高,市場前景很好,但在產(chan) 品投放市場之後發現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解決(jue) 這些問題的過程之中,這家客車企業(ye) 被拖得筋疲力盡,最後隻能忍痛割愛,重新尋找合作夥(huo) 伴,而且還坐失良機,丟(diu) 掉了市場。這件事至少說明了一個(ge) 問題,參與(yu) 產(chan) 品開發的底盤企業(ye) 不認為(wei) 這一款客車是自己的產(chan) 品,既然產(chan) 品開發已經完成,就不再有改進的必要,所以在解決(jue) 問題之時產(chan) 生了懈怠,結果是過多地考慮一時的得失,失去了更多的合作機會(hui) 。
從(cong) 基礎做起,推動零部件行業(ye) 共同發展。要把“推動零部件行業(ye) 發展”的重擔落到客車行業(ye) 的肩膀上,客車行業(ye) 確實有點力不從(cong) 心,但是,之所以大家要使用進口總成,歸根到底還是國產(chan) 總成不能滿足客車產(chan) 品發展的需要。比如城市公交客車要向低地板發展,開發大落差門式車橋是關(guan) 鍵環節之一,前些年,這種總成是國外企業(ye) 的專(zhuan) 利,所以低地板城市公交客車基本上是公交市場上的奢侈品,但隨著客車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內(nei) 企業(ye) 也逐漸有了比較成熟的產(chan) 品,雖然技術水平還暫時達不到國外高檔產(chan) 品的高度,但總歸是有了不斷改進的基礎。所以,客車行業(ye) 也是可以為(wei) “推動零部件行業(ye) 發展”略盡綿薄之力的。如果客車底盤企業(ye) 或客車企業(ye) 也能與(yu) 這些零部件企業(ye) 建立產(chan) 品開發的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對雙方的發展都會(hui) 大有益處。目前外商在我國投資的零部件企業(ye) 已接近 500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著名汽車零部件公司,多數已經在中國設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ye) ,對中國的零部件行業(ye) 的發展將起到推動作用,為(wei) 客車行業(ye) 的發展也提供了一些機遇。但是,我們(men) 的企業(ye) 在確定配套商的過程中,大多采用競價(jia) 招標方式,在市場比較成熟的時候,這種方式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但對於(yu) 尚處於(yu) 上升階段的中國零部件企業(ye) 來說,這種方式無異於(yu) 殺雞取蛋,對促進零部件企業(ye) 的技術進步沒有任何實際意義(yi) 。其實,降低成本的途徑很多,如果一味地降低上遊產(chan) 品價(jia) 格,上遊企業(ye) 為(wei) 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隻會(hui) 在降低產(chan) 品質量和原材料成本上做文章,這樣將會(hui) 形成新的惡性循環,毀壞行業(ye) 發展的基礎。
第二,反對閉關(guan) 自守,推崇建立定期交流製度。
底盤企業(ye) 與(yu) 客車企業(ye) 之間建立互相溝通製度,是促進行業(ye) 進步的有效途徑。
閉關(guan) 自守保護的隻是落後的思想觀念和經營方式,不僅(jin) 不利於(yu) 行業(ye) 的發展,對企業(ye) 自身的進步也會(hui) 產(chan) 生極大的阻力,隻有在相互溝通之中取長補短,形成良性的競爭(zheng) 局麵,才會(hui) 在相互借鑒與(yu) 激勵之中促進客車的設計能力和技術水平爬上一個(ge) 又一個(ge) 台階。為(wei) 了這個(ge) 目標,我們(men) 不僅(jin) 要反對閉關(guan) 自守,推崇建立定期交流製度,還要反對敝帚自珍,推崇資源共享;反對跟風模仿,推崇差異化發展。我相信,在激烈的競爭(zheng) 中,大家都希望有一個(ge) 紅紅火火的熱鬧場麵,而不是風平浪靜的一潭死水。
第三,應該求同存異,共同開發國際市場。
產(chan) 品出口,近兩(liang) 年來逐漸成為(wei) 業(ye) 內(nei) 的熱門話題,一方麵是由於(yu) 國外市場需求的拉動,另一方麵也反映了中國客車行業(ye) 的進步。中國客車產(chan) 品的出口軌跡與(yu) 國內(nei) 市場的發展過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國際市場上,高端產(chan) 品我們(men) 比不過發達國家,但在中低檔產(chan) 品方麵,我們(men) 不僅(jin) 具有價(jia) 格便宜的優(you) 勢,而且技術成熟,結實耐用,很受發展中國家歡迎。從(cong) 近期的出口消息中,我們(men) 聽到了兩(liang) 個(ge) 不同的聲音,一個(ge) 是客車產(chan) 品出口,一個(ge) 是底盤出口。客車出口的消息很多,少林、中通、牡丹、友誼常有出口消息見報,近期宇通也加入進來,而且動作不小;在底盤出口方麵,消息不多,但量卻很大, 2003年,一汽底盤出口越南1500輛,今年,東(dong) 風底盤向烏(wu) 克蘭(lan) 出口1000輛。無論是客車出口還是底盤出口,對中國客車行業(ye) 來說都是利好消息,共同開發國際市場的路子是沒有錯的,但要使中國客車行業(ye) 真正參與(yu) 國際客車市場角逐,並能夠在競爭(zheng) 中取得優(you) 勢地位,尚有許多工作要做,其中怎樣開一個(ge) 好頭至關(guan) 重要。
1、對於(yu) 底盤企業(ye) 來說應該將追求效益最大化放在首位。
中國的底盤產(chan) 品能夠走出國門,對底盤企業(ye) 來說是一種鼓舞,但是,僅(jin) 賣底盤還遠遠沒有將中國客車行業(ye) 的優(you) 勢發揮出來,而且隨著出口量的增加,會(hui) 受到“反傾(qing) 銷”法規的限製。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客車行業(ye) 在國內(nei) 市場競爭(zheng) 中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怎樣將這些東(dong) 西在國際市場上變成底盤企業(ye) 的經濟效益,我有兩(liang) 點想法:
其一,在國外建廠。可以通過自己麾下的客車企業(ye) ,也可以與(yu) 國內(nei) 其他客車企業(ye) 合作聯手在國外目標市場新建客車廠,不僅(jin) 可以消化自己的底盤,還可以賺取上裝和配件的利潤,在具體(ti) 操作上可以拷貝家電行業(ye) 的成功經驗。
其二,與(yu) 國外企業(ye) 合資。對於(yu) 合資我們(men) 並不陌生,在國內(nei) 市場上是國外知名品牌和我們(men) 合資,可以將其中的成功之處予以借鑒和應用,既然這些國家可以接受我們(men) 的底盤,我想也能夠接受我們(men) 的技術和品牌。
2、對於(yu) 客車企業(ye) 來說要有危機感。
國外客車企業(ye) 用我們(men) 的底盤生產(chan) 客車,所借鑒的是中國客車企業(ye) 的成功經驗,國外企業(ye) 的發展對我國客車產(chan) 品出口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要趕在對手尚未發展壯大之前占有市場,否則,“起個(ge) 大早,趕個(ge) 晚集”,即使有少量的產(chan) 品率先進入對方市場,最終也很難站住腳,遲早要被人家給剔出來。
3、要求同存異、避免惡性競爭(zheng) 。 在產(chan) 品出口過程中,中國客車應該以整體(ti) 形象出現,不能將國內(nei) 市場上的恩恩怨怨帶到國際市場上去,前車之鑒很多,隻要進入惡性循環,將很難再有翻身機會(hui) ,所以,在客車出口中應該將“求同存異、避免惡性競爭(zheng) ”當作一種紀律來共同遵守。
無論是廣州五十鈴用服務開拓市場,還是底盤企業(ye) 與(yu) 客車企業(ye) 的博弈,都是在主觀願望與(yu) 市場環境的較量之中力爭(zheng) 取得主動,從(cong) 數據層麵來看,主觀願望在與(yu) 市場環境的較量中暫時處於(yu) 領先地位,但在這場沒有終點的較量當中,隻有保持清醒的認識、不斷地更新觀念,才有可能戰勝困難、永遠立於(yu) 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