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nei) 商用車市場,稱得上棋逢對手、旗鼓相當的恐怕隻有一汽和東(dong) 風。
隨著兩(liang) 巨頭轎車懸念塵埃落定,一汽與(yu) 東(dong) 風領軍(jun) 人物——竺延風和苗圩,在商用車對弈中的棋子也開始飛快落下。
於(yu) 是,人們(men) 不斷地聽到東(dong) 風和雷諾的報道。也接二連三地聽到一汽和沃爾沃、跨國零部件公司合作的各種故事。
然而,就在卡車企業(ye) 為(wei) 此而擔憂市場資源會(hui) 否被壟斷時。客車業(ye) 也接到兩(liang) 巨頭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拚搶市場資源的消息。
客車受到了最高禮遇
大約一個(ge) 多月前。一汽客車集團在北京第一次向人們(men) 完整清晰地展現了客車產(chan) 品線。
東(dong) 風汽車有限公司,對客車似乎顯出了更大的熱情。大約在兩(liang) 周前。東(dong) 風有限的兩(liang) 位決(jue) 策人物——苗圩和中村克己,不僅(jin) 出席了引進日本富士重工車’身技術的11米“東(dong) 風?風聖”係列客車上市儀(yi) 式,而且在該車的生產(chan) 基地——東(dong) 風杭汽一待就是三天。“很少見苗圩在下屬公司待這麽(me) 長時間。”說這話的是位對東(dong) 風情況頗了解的高層管理人員。
如果說。這隻是故事的畫麵,那麽(me) 中村克己的言行就不得不耐人尋味了。他對下屬強調,要好好將客車項目搞上去。在中村克己眼中,這款填補了東(dong) 風高檔客車空白的“東(dong) 風?風聖”客車,“見證了東(dong) 風發展的新曆史時刻”。是什麽(me) 原因促使這些高層的態度來了個(ge) 大轉彎,親(qin) 自“督戰”客車的上市營銷活動?難道他們(men) 也是被客車的利潤和美好前景所吸引?
客車是卡車的緩衝(chong) 地帶
如果說兩(liang) 巨頭圖的是利潤,便有很多困惑。前幾年客車利潤要比現在豐(feng) 厚,兩(liang) 巨頭要進入根本不存在任何障礙。而現在。正是兩(liang) 巨頭在卡車業(ye) 全麵布局的時候。有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這是為(wei) 壓力曰增的卡車項目尋找一個(ge) 緩衝(chong) 地帶。
記者在采訪苗總和一汽的安德武總經理時曾問,客車在商用車中占有什麽(me) 樣的地位?兩(liang) 位老總的回答如出一轍:“客車是商用車的一部分。”而在商用車中,卡車一直是東(dong) 風和一汽的“命根子”。
有這樣一組數據:2002年,全球4噸以上的卡車銷量是180萬(wan) 輛。我國近50萬(wan) 輛。占全球25%以上的份額。其中,東(dong) 風和一汽占據了市場的壟斷位置。不僅(jin) 如此,兩(liang) 集團內(nei) 依賴卡車生存的企業(ye) 和員工,也占很大比例。竺延風曾對媒體(ti) 記者說:“一汽集團總共有12萬(wan) 人。7萬(wan) 人是千卡車的,是靠卡車吃飯的。”有7萬(wan) 產(chan) 業(ye) 工人的東(dong) 風麵臨(lin) 同樣的問題。“商用車閑置設備比較多。人員比較多。”這是企業(ye) 決(jue) 策者必須麵對的問題。
要麵對的遠不止這些。為(wei) 拚卡車市場。兩(liang) 大巨頭紛紛上項目,東(dong) 風的康明斯、雷諾;一汽錫柴的奧威、沃爾沃等等。這些需幾十億(yi) 元投資的項目,如何能盡快收回成本,如何能盡快獲得市場。恐怕是老總們(men) “夢裏都想的事情”。2003年11月24曰,中村克己發布了東(dong) 風有限2004年~2007年的中期事業(ye) 計劃。根據計劃,“到2007年,東(dong) 風商用車將實現年生產(chan) 汽車21萬(wan) 輛,銷售收入338億(yi) 元,營業(ye) 利潤超過8%,市場占有率達到37.7%。其中重卡占54%,中卡占23%,輕卡占10%,客車占8%。從(cong) 而使其營業(ye) 利潤率和市場銷售總量達到世界前三水平。”
不管此計劃在實施中會(hui) 怎樣,可見的事實是。前有一汽與(yu) 沃爾沃組成的陣營攔截,後有北汽福田與(yu) 奔馳搭檔的軍(jun) 團追擊……,由跨國公司開始參與(yu) 的卡車市場,由此變得更為(wei) 熱鬧和動蕩起來。競爭(zheng) 背後可以猜測的是,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和降低成本應是巨頭們(men) 最先考慮的。
沒有人懷疑市場規模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大集團善長和追求的。繼續擴大卡車市場的規模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可中國客車市場世界第一,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客車是卡車存量最好的“吸收體(ti) ”,卡車上的幾大總成都是客車所需的資源。一吐一納相得益彰,順手的買(mai) 賣為(wei) 什麽(me) 不做。
實際上,對於(yu) 卡車存量在客車中的釋放。是東(dong) 風、一汽一直追求的。不放手客車底盤的生產(chan) ,想必就是這個(ge) 道理。然而時過境遷,兩(liang) 大集團在客車市場的底盤控製權正在弱化。不用說巨頭們(men) 之間在爭(zheng) 搶資源,就連像玉柴、綦江齒輪廠等獨立於(yu) 大集團之外的企業(ye) ;也在客車企業(ye) 自製底盤潮中,獲得了大量本屬兩(liang) 巨頭的資源。可以想象,如再不采取措施,這塊資源將分食殆盡。
客車市場的發言權
僅(jin) 從(cong) 底盤的角度挖掘市場,在社會(hui) 總成資源豐(feng) 富的今天,看來已不現實。造客車,在客車市場取得發言權。恐怕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如今的客車市場早已風起雲(yun) 湧,兩(liang) 極分化已成定局。宇通、大金龍、小金龍等生產(chan) 銷售規模都已邁上了萬(wan) 輛台階,而競爭(zheng) 對手也相繼進入了客車業(ye) ,要想有發言權實屬不易。也許正因如此,才換來兩(liang) 巨頭空前重視。
利用卡車的各種資源是板上釘釘的事。接下來就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一汽要利用轎車在社會(hui) 上的地位和金融體(ti) 係銷售客車。東(dong) 風則幾乎將富士重工的客車廠整體(ti) 搬到了杭州.有了富士重工的車身工裝設備和模具,有了整套客車的匹配技術,東(dong) 風似乎有了底氣。東(dong) 風杭汽也因此被東(dong) 風有限稱為(wei) “樣板工程”。顧名思義(yi) ,通過樣板帶動東(dong) 風有限的其他客車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一汽在未來5年內(nei) ,要完成產(chan) 銷8b00輛客車的目標;盡管東(dong) 風要打造中國客車業(ye) 最有價(jia) 值的品牌。雖然誰也沒有明說。但不可否認,東(dong) 風和一汽的客車戰略圍繞的是卡車。業(ye) 界專(zhuan) 家表示,根據資源最佳配置理論,決(jue) 定了兩(liang) 巨頭的客車產(chan) 品,是走規模市場,而不是細分市場的路線。
可以說,規模經濟已經深入到了東(dong) 風和一汽的骨髓之中。可以預見,未來兩(liang) 年,兩(liang) 巨頭在商用車領域,一切競爭(zheng) 都將圍繞著規模經濟展開。而客車,將是巨頭們(men) 拚規模的副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