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起,外圍資本在汽車前景利好的誘因下,不斷地向汽車業(ye) 湧動。搞客車投進入千萬(wan) 元,就能建起一個(ge) 頗有規模的企業(ye) 。投資不高,還能有"20%"左右的利潤,進入者數量創下了汽車業(ye) 的"最"字。據初步統計,這兩(liang) 年,客車業(ye) 的新進入者有20多家。
客車車行業(ye) 生產(chan) 能力原來就分散,大大小小的企業(ye) 有近200家。那麽(me) ,如此眾(zhong) 多的外圍資本介入,究竟會(hui) 使客車行業(ye) 越來越散,還是越來越集中?是使競爭(zheng) 力增強,還是使競爭(zheng) 力減弱?他們(men) 的到來將使客車業(ye) 出現怎樣的格局?
外圍資本可使分散的生產(chan) 能力加速整合
一個(ge) 有意思的現象是,目前這些外圍資本大都來自民間。除保定長城自己投資新建廠外,其餘(yu) 的像格林科爾、美的、曙光車橋、"摩幫"等都是以收購原有的"客"資源切入客車業(ye) 。
眾(zhong) 所周知,我國汽車業(ye) 國有資本占主導地位。客車業(ye) 當然也不例外,國有的客車企業(ye) 在長期的歸口管理製度下,除了享受政策層麵的扶持,也占據著係統內(nei) 部的客戶資源。這種也在溫床上長大的企業(ye) ,缺乏競爭(zheng) 的鬥誌。再加上國有企業(ye) 還肩負著為(wei) 當地政府貢獻GDP等責任,甚至與(yu) 地方政府形象掛鉤。在這些非市場因素的作用下,許多本來早就該關(guan) 張的企業(ye) 還在挺著,該破產(chan) 的企業(ye) 沒有破產(chan) ,一些客車企業(ye) "吃完銀行吃股民,吃完股發又玩剝離"。行業(ye) 資本不能進行市場化的流動,影響了產(chan) 業(ye) 資本的合理配置和集中,從(cong) 而製約了整個(ge) 行業(ye) 的健康發展,客車業(ye) 眾(zhong) 多缺乏競爭(zheng) 力的小企業(ye) 依然能存活,與(yu) 此有重要關(guan) 係。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客車業(ye) 目前正在掀起一股資本整合浪潮。據中汽協統計,2002年,民營企業(ye) 在汽車業(ye) 的資產(chan) 總值增加了4.5%。2003年9月前,民營資產(chan) 總值增加了38.5%。同時,民營企業(ye) 也為(wei) 國內(nei) 汽車製造業(ye) 帶來了117億(yi) 元資金。觀察這些資金的動向可以發現,外資主導型、內(nei) 資調整型重組並購規模所占比重已明顯下降,而民企資本進入則呈大幅上升趨勢。
在這117億(yi) 元民間資本造車熱的浪潮中,投向客車的資本占了約30億(yi) 元。迄今為(wei) 止最大的投資是美的,這家以生產(chan) 家電著稱的民營上市公司,10月在深圳簽約收購湖南三湘客車集團有限公司全部股權,計劃在未來3年內(nei) 投資17億(yi) 元。同美的一樣引起轟動效應的還有格林科爾。10月24日,格林科爾收購亞(ya) 星股份已經上報國資委,現在正等批複中。
亞(ya) 星股份、三湘客車都是客車圈中的老國企,過去都曾有過輝煌,但他們(men) 已滑到虧(kui) 損的邊緣。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二都欲借外力來推動內(nei) 部的體(ti) 製改革是目前引資的直接動因。與(yu) 此相似的還有曙光車橋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丹東(dong) 黃河,江西鑫新股份入主上饒客車等。
民間資本的進入,給客車業(ye) 市場化的資本流動帶來了可能。中國汽車工業(ye) 谘詢公司總工程師趙岩認為(wei) ,盤活原有的資產(chan) ,整合經營不好的汽車廠,鼓勵企業(ye) 引進資金做強做大是我國汽車企業(ye) 發展迫在眉睫的事情。民間資本大舉(ju) 進軍(jun) 客車業(ye) ,帶來了大量的資金,這可以大大加速客車業(ye) 生產(chan) 能力分散的整合速度。每一個(g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都需要投資,隻有投資才能帶來技術的創新、產(chan) 品的升級,從(cong) 行業(ye) 的角度講,吸引更多的投資對客車業(ye) 發展是件有利的事情。
競爭(zheng) 加速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
踏進客車門檻的新進入者,都有獲取更大資本的野心。在高速公路裏程不斷延長、城市半徑日益擴大的同時,產(chan) 能過剩的泡沫被迅速吹起來。中大要年造萬(wan) 輛客車,其他的投資者也是少則幾千輛、多則上萬(wan) 輛的生產(chan) 規模。由於(yu) 誰也不願意放空產(chan) 能,競爭(zheng) 就由此而加劇。中大老板徐連寬聲稱,要做客車界的價(jia) 格殺手,豪華客車降幅少則十幾萬(wan) 元,多則幾十萬(wan) 元。長城客車,在"001招親(qin) "降價(jia) 幾萬(wan) 元後,在11月初又開始了"打包優(you) 惠"活動,降幅1萬(wan) ~10萬(wan) 元。
美的負責汽車項目的趙勇認為(wei) :家電業(ye) 和汽車業(ye) 都是製造企業(ye) ,並且都是規模型生產(chan) 行業(ye) 。如果沿用這種思路做大客車,不外乎有這幾種手段:一是有好的產(chan) 品及營銷策略,二是價(jia) 格。在產(chan) 品及市場營銷上家電企業(ye) 做客車是新手。要做大市場最直接、最快的方法,也許就是價(jia) 格競爭(zheng) ,而這一點恰是客車企業(ye) 最為(wei) 擔心的。
"汽車要搞好就該像家電那樣,先走飽和競爭(zheng) ,再行優(you) 勝劣汰"。老專(zhuan) 家陳祖濤這樣說。在製造行業(ye) 中,家電業(ye) 是最具競爭(zheng) 力的行業(ye) 。無數次價(jia) 格戰形成了一輪又一輪的淘汰。"因為(wei) 市場的競爭(zheng) 已經白熱化,逼迫企業(ye) 在生產(chan) 上動真正的手術來實現降本增效。多年的競爭(zheng) ,使中國家電業(ye) 一步步脫胎換骨,變得更富競爭(zheng) 力。"第一證券有限公司專(zhuan) 家陸滿平說:"隻有微利時代的到來,才能真正迫使汽車業(ye) 對自身的粗放型經營動手術。大戰之後,有一批企業(ye) 倒下,換來更有競爭(zheng) 力的企業(ye) 出現,這種基於(yu) 市場的殘酷競爭(zheng) ,對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的效果,不見得比政府或人為(wei) 調控的效果差。"
融進客車業(ye) 要有長遠眼光
新進入者加劇了客車業(ye) 的優(you) 勝劣汰,這對行業(ye) 來說是個(ge) 好事。但同時也應看到,有不少新進入者搞客車是迷茫的。在客車業(ye) 被放大了的光明前景前,他們(men) 的投資並沒有給予想象那樣的回報。這無形中加大了整合需要的資本,對行業(ye) 的整合不利。
從(cong) 新軍(jun) 的銷售業(ye) 績看,對市場形成衝(chong) 擊的企業(ye) 並不多,相反,最先聲勢浩大進入客車業(ye) 的"摩幫",要麽(me) 默默無聞,要麽(me) 已經退出。力帆進入之初聲稱,要滅掉"廈門金龍",可不到一年時間,卻退出了客車業(ye) 。按他們(men) 的說法是,無法與(yu) 重慶客車廠磨合才退出客車界。這隻能說是部分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現實和期望值相去甚遠。
客車銷量曾連續好幾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且客車增長的土壤--道路還在不斷延伸著、客流量還在不斷增大著。但每個(ge) 行業(ye) 都有市場的放量期和儲(chu) 備期。前幾年,客運及旅遊市場需求的提前釋放,已使客車的銷售曲線已經趨緩,今年雖說受非典和貸款影響,客車銷售不甚東(dong) 觀,但專(zhuan) 家預言,明年客車的銷售增幅也不會(hui) 很大。在高點切入客車市場,對利潤的渴望恐怕會(hui) 有某種失落。
在人們(men) 的眼中,汽車是規模化的產(chan) 物。轎車、卡車必須規模化經營才會(hui) 有效益。一款車每年的銷量在幾萬(wan) 輛是很平常的事,這點上,客車與(yu) 轎車和卡車的生產(chan) 銷售、模式有所不同,客車是訂單式生產(chan) ,一種車型年生產(chan) 幾千輛就是很大的規模。所以,在客車業(ye) 要想達到家電那樣的規模,恐怕還要不得產(chan) 品技術和市場營銷上下功夫。
客車雖然是低門檻,但做客車絕不會(hui) 像想象的那樣簡單,兼並丹東(dong) 黃海的曙光車橋老板李進顛就這樣感歎:"做客車比做零部件的風險更大。"
進來了就不會(hui) 輕易出去,隨著新老客車企業(ye) 的正麵交鋒,大規模的整合與(yu) 兼並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