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車突遇15年來最大的"寒流"。強製"限微"、競爭(zheng) 過度、市場低迷是其必須承受的尷尬。
急尋新的出路,微車企業(ye) 不約而同將目光轉向轎車。
9月28日,昌河愛迪爾轎車在合肥昌河汽車公司的總裝廠房下線,這是國內(nei) 微車四強之一---昌河汽車創建30年來首款真正意義(yi) 上的轎車產(chan) 品。雖然此前,昌河北鬥星已在去年10月艱難地拿
到了轎車的準生證,但愛迪爾轎車的下線,似乎才是將昌河借道轉彎的夢想表述得更為(wei) 明朗。
急於(yu) 擺脫微車困局,轉戰轎車市場,並非昌河一家。哈飛去年推出了1.3L和1.6L的"賽馬",今年再推哈飛"路寶",據悉明年還會(hui) 有哈飛III代現身。上汽通用五菱的SPARK更是被廠方自定義(yi) 為(wei) "逐步由商用車向乘用車過渡的第一款產(chan) 品。"
盡管他們(men) 更願意把這種轉型表述為(wei) 向"乘用車"而非獨指轎車的戰略轉移,但在短時間內(nei) 齊步走向家轎市場的默契多少說明了問題。
微車信念動搖?
在中國,談及微車,必然想到曾經滿街跑得撒歡的"麵的"。如今,平頭微麵黯然退市;被迫"上山下鄉(xiang) "的微車,在被不斷地追剿中體(ti) 會(hui) 著生存的尷尬。兩(liang) 年前,全國微車銷量達到近50萬(wan) 輛的高峰,占當年汽車市場1/3的份額。短短兩(liang) 年後,今年上半年,不少微車企業(ye) 銷售卻出現負增長。在不利微車發展的大環境下,市場阻滯,精品微車的缺失,使過慣了好日子的微車企業(ye) ,不得不開始思考轉向。
從(cong) 去年開始,爭(zheng) 上"7"字頭的轎車"準生"目錄,似乎成了微車行業(ye) 最後一張突圍的王牌。勝算到底有多大?於(yu) 是,一些廠商謹慎試水,小步慢跑,而一些已經開始醞釀它的轎車大夢想。
昌河構想
因微車困局而思變,矢誌不渝要做中國"微車王"的昌河,也因不久前一款愛迪爾轎車在合肥的下線,彰顯了要名正言順地在轎車市場放手一搏的野心。這款中意聯合開發的兩(liang) 廂轎車,知情者看來,"不過是昌河未來構想的冰山一角。"按照昌河方麵的設想,要繼續保持開發1.3L以下低排量的產(chan) 品優(you) 勢;同時研發正在向1.6L、1.8L、2.0L大排量靠攏;按照法規要求開發的海豚、海象僅(jin) 被視為(wei) 過渡產(chan) 品,公司有關(guan) 人士表示,"明年我們(men) 開發的一款商務車將脫開微車的檔次。"曾抱定發展微車思路不放的昌河,目前雖因市場突轉直下,暫時無法對公司未來全序列產(chan) 品結構做出規劃,但人們(men) 有理由相信,日本鈴木的介入,將使昌河變局有實質性的轉機。
就在愛迪爾的下線儀(yi) 式上,昌河集團董事長楊金槐明確表示,"今後昌河將與(yu) 鈴木合作生產(chan) 中檔轎車。"此舉(ju) 顯然呼應了不久前雙方達成的框架合作協議。按照協議,鈴木公司目前生產(chan) 的所有車型都可以提供給昌河公司。這將意味著雙方在既有昌河鈴木基礎上,合作將進一步升級。
問題的另一麵在於(yu) ,鈴木慷慨的背後,還有一套"大合資"的謀求。一直以來,關(guan) 於(yu) 鈴木減持B股,失意長安的傳(chuan) 言不斷。有消息靈通人士指出,鈴木意欲整合昌河目前的三大生產(chan) 基地--即景德鎮、九江和合肥,調整自己在中國的戰略布局。而從(cong) 昌河傳(chuan) 遞的信息來看,九江將成為(wei) 雙方合作新的基地。據悉,昌河明年將推出一款從(cong) 鈴木引進三廂轎車,生產(chan) 線很可能放在九江,而後續的中高檔轎車,也極有可能就此落戶九江。另一個(ge) 規劃為(wei) 15萬(wan) 台的九江發動機合資項目,也是雙方合作的重頭。
毫無轎車發展背景,技術來源受限,昌河在轎車市場起步,要借力鈴木,卻不甘被鈴木綁定。於(yu) 是此次愛迪爾轎車下線的合肥昌河,被視為(wei) 昌河獨立發展轎車的另一種可能性選擇。而知情者透露,這款號稱中意聯合開發的轎車,實際上還是基於(yu) 北鬥星平台,並非與(yu) 鈴木毫無血緣。看來,昌河欲擺脫受製於(yu) 人的局麵,關(guan) 鍵還是要玩活手中的牌。
微轉轎的困惑
微車齊步走向轎車,利益其實與(yu) 風險共擔。轎車市場固然景氣,而分食者日盛,有錢也未必那麽(me) 好賺。
微轎本應是微車轉道最自然的趨向。而"兩(liang) 微"----長安奧拓與(yu) 天津夏利多年來紮實地經營,品牌已入人心;新貴如上汽通用五菱SPARK因為(wei) 掛上雪佛蘭(lan) 的標而引人關(guan) 注;攪局者如奇瑞,也能把QQ做到如此"迷你"。微轎在品牌和產(chan) 品上開始多元化的競爭(zheng) ,使原本波瀾不驚的這塊市場變數叢(cong) 生。江南奧拓近期跌破3萬(wan) ,就是殘酷競爭(zheng) 的體(ti) 現。
微車做轎車,本不具備消費者信賴的品牌優(you) 勢;匆忙轉道的微車企業(ye) 改造生產(chan) 線,技術買(mai) 入,低價(jia) 入市的設想與(yu) 成本難以協調;經濟型轎車車價(jia) 紛紛跳水,直接打壓了微轎的生存空間。微車企業(ye) 的集體(ti) 轉戰,更透露出僧多粥少的尷尬。微轉轎,尤其是轉向做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中檔、甚至是中高檔轎車,技術資源的缺失導致完全的被動。多年謀求自主發展的國內(nei) 轎車企業(ye) ,尚在體(ti) 會(hui) 著受製於(yu) 人的尷尬;看好轎車市場的紅利,力圖自我拯救的微車企業(ye) ,若不能清醒地去體(ti) 味獨立發展的意義(yi) ,不知會(hui) 走向怎樣一個(ge) 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