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載重汽車孕育了中國汽車工業(ye) 曾經的輝煌,如果說近年來持續升溫的轎車市場正是中國汽車工業(ye) 當下和未來的代言,如果說以SUV和MPV為(wei) 亮點的多功能汽車作為(wei) 一股新銳級力量正在中國汽車市場的舞台上閃亮登場,那麽(me) 中國的客車市場似乎一直以來都顯得有些黯淡無光。然而,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zhong) 多的先天"資源"以及近年來各地道路交通條
件的不斷改善和旅遊業(ye) 的興(xing) 旺,與(yu) 客運行業(ye) 息息相關(guan) 的大中型客車市場應該成為(wei) 中國汽車最具發展潛力的一個(ge) 領域。
內(nei) 外因促成中國客車市場持續增長
據了解,我國的客車工業(ye) 始於(yu) 20世紀60年代。受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我國大中型客車市場自1992年以來持續多年不振,大中型客車產(chan) 銷曾連年下挫。1997年,盡管大型客車的生產(chan) 和銷售均有較大增長,但中型客車市場的大幅滑坡仍致使大中型客車未能走出低穀。自1998年開始,這一市場開始全麵回升。根據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對全國62家主要客車企業(ye) 進行的統計,2001年大中型客車產(chan) 銷量約在7萬(wan) 輛左右;2002年這些企業(ye) 共計生產(chan) 大型客車21869輛,中型客車58747輛,產(chan) 銷已超過8萬(wan) 輛;今年上半年,由於(yu) 受到非典的影響,大中型客車產(chan) 銷共計3.2萬(wan) 輛。而有關(guan) 預測顯示,2005年我國大型客車的保有量將達到12萬(wan) -18萬(wan) 輛,市場需求將達到1.5萬(wan) -2萬(wan) 輛;中型客車的保有量將達到50萬(wan) -60萬(wan) 輛,需求量將達到4萬(wan) -6萬(wan) 輛。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信息部主任朱一平針對我國客車市場,特別是大中型客車市場的發展狀況分析認為(wei) ,影響這一市場的外界因素主要有三方麵。
首先,公路運營壓力在未來幾年中將會(hui) 有所緩解。
交通部部長張春賢表示,目前我國年人均出行裏程為(wei) 556公裏,僅(jin) 占美國的2.3%,日本的7.4%。他曾許諾,到2010年,我國公路、水路交通緊張狀況將全麵緩解;到2020年基本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需要。因此可以預見,今後我國公路旅客運輸的增量、各種客車的增量將是持續而明顯的。
其次,各大城市更加重視公共交通,這也將帶動客車需求。
過去,公共汽車不太受重視,但是現在人們(men) 逐漸認識到交通擁擠和空氣汙染的煩惱往往是由私人小轎車造成的,在行路高峰期影響更加明顯。近年來,一些城市相繼出台了限製使用小轎車的各種措施,在很多經濟發達的城市,一些主要街道也已成為(wei) 步行街,可利用的道路空間的減少使車輛行駛的時間延長,因此,對客車的需求也會(hui) 相應增長。
第三,旅遊業(ye) 的持續高速發展對中高檔客車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來,旅遊客運業(ye) 發展速度很快,同時隨著2008年奧運會(hui) 的臨(lin) 近,這個(ge) 巨大商機吸引著眾(zhong) 多國內(nei) 外運營商和製造商的目光。與(yu) 此同時,客車市場將進一步細分化,高檔豪華型客車將受到青睞,柴油化、低底盤、環保化和高檔化將是客車的普遍發展趨勢。
也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從(cong) 我國客車工業(ye) 自身的發展來看,與(yu) 國外曆經百年的客車工業(ye) 成熟體(ti) 係相比,我國的客車工業(ye) 還是比較稚嫩的。在20世紀60年代,我們(men) 隻能對貨車的底盤進行改裝,然後加裝上一個(ge) 簡易的車身,用於(yu) 載客運輸,這就是我們(men) 自己的客車--性能差,車速不高,衝(chong) 擊振動大,舒適性差。為(wei) 優(you) 化產(chan) 品結構、提高新產(chan) 品的開發能力和製造水平,我國許多客車廠通過合資、合作引進技術,國外生產(chan) 大中型客車的著名廠家也陸續進入這一市場,我國初步具備了先進的客車車身和底盤製造技術。同時,由於(yu) 中國大中型客車的高端產(chan) 品在外觀造型、總成配置上已接近國外當代水平,且造價(jia) 低於(yu) 國外客車,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了進口。2001年,在小型客車進口同比增長66.89%的同時,大客車和機坪客車進口呈負增長,30座以上的大型客車出口數量為(wei) 608輛,單車創匯7.95萬(wan) 美元。這反映了我國加入WTO後,國內(nei) 客車市場依靠成本低、性價(jia) 比高的優(you) 勢,不但抵禦了進口車的衝(chong) 擊,而且還在海外市場打出了一片天地。
資本運作漸趨白熱化
目前國內(nei) 客車市場的大體(ti) 格局是:超級豪華型客車市場為(wei) 安凱、西沃占有;高檔豪華型客車市場為(wei) 廈門金龍、桂林大宇、鄭州宇通所占有;中檔豪華型市場為(wei) 丹東(dong) 黃海、揚州亞(ya) 星、江蘇牡丹所占有,再往下的普通型客車市場就被一些地方規模不大的廠家所瓜分了。而一份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部主持的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位列我國大型客車銷售前五名的企業(ye) 分別是:鄭州宇通、常州長江、東(dong) 風汽車、福建新福達和上海申沃,它們(men) 占據了大型客車62.6%的市場份額;位列我國中型客車銷售前五名的企業(ye) 分別是:江淮汽車、東(dong) 風汽車、一汽集團、金龍聯合和亞(ya) 星客車,它們(men) 共占據了中型客車72%的市場份額。據此,有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目前國內(nei) 客車生產(chan) 企業(ye) 規模普遍偏小"中國100多家客車廠聯合起來的實力還不如國外的一家客車廠"。因此,今後的國內(nei) 客車行業(ye) 將會(hui) 進入一個(ge) 不斷破產(chan) 、重組及合並的。最終的結局是隻有2-3家超大型的客車企業(ye) 從(cong) 競爭(zheng) 中脫穎而出,從(cong) 而成為(wei) 中國客車行業(ye) 的主宰。
在廈門金龍與(yu) 其旗下的蘇州金龍分道揚鑣後僅(jin) 半年時間,今年7月,重慶宇通客車有限公司的正式掛牌宣告了宇通與(yu) 重客之間重組的完成,這一舉(ju) 措也使得宇通替代了大金龍的地位而躍居行業(ye) 頭把交椅。與(yu) 此同時,一批民營企業(ye) 也相繼涉足客車領域,以中大、長城、三一、曙光為(wei) 代表的新生代正在迅速崛起,再加上摩托車領域的佼佼者--力帆和隆鑫的介入,客車市場的競爭(zheng) 一時間風起雲(yun) 湧。近日,以家電業(ye) 起家的美的集團再次入主三湘客車,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nei) 向三湘客車項目投資17億(yi) 元,並以此為(wei) 契機,逐步涉足客車、貨車、轎車生產(chan) ,並將汽車部門培育成美的新的支柱產(chan) 業(ye) 。
客車製造業(ye)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受到如此青睞呢?
一方麵,市場需求將持續旺盛。在公路客運方麵,以往在綜合運輸體(ti) 係中占主導地位的鐵路客運將進一步讓位給公路客運;在旅遊客運方麵,雖然今年受非典因素影響,我國旅遊市場一度呈現低靡,但這隻是暫時性的,我國旅遊市場的發展必將帶動旅遊汽車更新和新增速度的加快;在城市公交客運方麵,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客運量也呈飛速發展態勢,目前公交車和電汽車的載客量為(wei) 341億(yi) 人次,而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必然帶動運營線路的不斷增加,公交市場也會(hui) 更加興(xing) 旺。
另一方麵,政策環境比較寬鬆,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從(cong) 國內(nei) 客車行業(ye) 的發展現狀來看,不管是從(cong) 技術、生產(chan) 設備,還是從(cong) 所需資金規模、配套資源的組織,與(yu) 轎車行業(ye) 相比,客車製造業(ye) 的進入門檻都要低很多,而且受WTO的影響較小,客車產(chan) 品拿到國家經貿委公告的產(chan) 品目錄相對會(hui) 容易一些。另外,2001年上半年交通部開始實"客運企業(ye) 資質評定"和"營運客車等級評定",這些政策的出台極大地促進了客運企業(ye) 對大中型客車的更新換代頻率,從(cong) 而有效地拉動了客車的市場需求。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在外資客車企業(ye) 悉數到場的背景下,在一汽、東(dong) 風對客車領域不斷加大投入的前提下,民營資本和行業(ye) 外資本的相繼湧入無疑將給中國的大中型客車行業(ye) 注入新生的力量。這個(ge) 看似平靜的市場也許用不了多久就會(hui) 爆發出驚人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