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行業(ye) 寡頭競爭(zheng) 中看中國客車業(ye) 風起雲(yun) 湧
劉金霞

  最慘烈的競爭(zheng) 總是在多個(ge) 寡頭的行業(ye) 內(nei) 發生,而近幾年來客車行業(ye) 格局的演進恰恰構建了這樣一種格局,從(cong) 1999年行業(ye) 前三甲"金龍、揚客、常客",到2003年"宇通、金龍、蘇州金龍"的前三甲,熱點切換之快,行業(ye) 的品牌集中度、技術集中度、市場集中度呈現明顯的上升級趨勢,而行業(ye) 三甲之爭(zheng) 的分量與(yu) 力度堪稱"風起雲(yun) 湧"。

  在2003年7月底蘇州金龍如期為(wei) 自己40萬(wan) 平米新廠區的正式落成舉(ju) 行了盛大慶典,同日新廠區設計年生產(chan) 能力為(wei) 15000輛的一期工程也正式投產(chan) 。
  
  雖然建成現代化大型客車生產(chan) 基地如今在中國客車界並非驚天動地之舉(ju) ,卻有國家行業(ye) 管理部門、江蘇省、蘇州市的相關(guan) 領導,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代表、供應商代表以及汽車 界、交通界、旅遊界、必威betway官网网页登录界等各界人士千餘(yu) 人應邀出席了這個(ge) 典禮。蘇州金龍為(wei) 何要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舉(ju) 行這樣一個(ge) 落成典禮呢?喧鬧的慶典鑼鼓聲似乎在傳(chuan) 遞它沒有說破的言外之意:從(cong) "大金龍"掌控中走出的蘇州金龍依然非同凡響。

  三條"金龍"上演豪門恩怨

  蘇州金龍作此姿態與(yu) 近年來客車業(ye) 三條"金龍"錯綜複雜的恩恩怨怨有著非同尋常的關(guan) 係。

  中國客車行業(ye) 堪稱無人不知"金龍",但這個(ge) 著名的品牌卻同時被三家客車企業(ye) "共享"。業(ye) 界稱為(wei) "大金龍"的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ye) 有限公司近年來一直盤踞客車銷售總額榜首,而對外經常"廈門金龍"自居的"小金龍"廈門金龍旅行車有限公司也已進入客車行業(ye) 三甲之列。

  大、小金龍雖然是兩(liang) 家獨立的法人企業(ye) ,卻源自於(yu) 同一個(ge) 大股東(dong) 廈門汽車股份而成為(wei) "手足":手握"小金龍"60%股權成為(wei) 其控股股東(dong) 的廈汽還同時持有"大金龍"25%的股份,並和東(dong) 風等其它三家公司成為(wei) "大金龍"的均衡股東(dong) 。而蘇州金龍最初隻是"大金龍"低成本擴張的一枚棋子,1998年初,"大金龍"設立蘇州事業(ye) 部,年底就以技術、品牌、管理作價(jia) 入股,與(yu) 蘇州創元集團合資成立蘇州金龍。

  這三條"金龍"在客車市場上各行其道:大金龍繼續主攻大中型客車,而"小金龍"和蘇州金龍則致力在中、輕型客車領域耕作。

  但彼此相安無事的局麵沒有持續太久,原本血脈相通的三條"金龍"之間已然開始同床異夢。對此中國汽車工業(ye) 元老胡信民一言蔽之,"純屬利益使然,大家都瞄準了高端產(chan) 品,原來的分工互補已經演變成了直接競爭(zheng) 關(guan) 係。"

  近年來隨著市場進入者的增多,低端產(chan) 品利潤空間迅速萎縮,麵對利潤相對豐(feng) 厚的高檔豪華大客領域,早已按捺不住的"小金龍"和蘇州金龍雙雙決(jue) 意挺進。

  "小金龍"與(yu) "大金龍"原本同居一市同出一門,且不說在外埠市場上相互叫板兵戎相見,單是對本地和周邊市場的爭(zheng) 奪就足以讓這對"手足"反目成仇;而合作中羽翼漸豐(feng) 的蘇州金龍則不甘在"大金龍"的掌控中自縛手腳,尤其在經曆了"職工持股風波"之後,"分家"的念頭被加速付諸行動。幾經交涉未果之下數次對簿公堂,雙方終於(yu) 在今年年初分道揚鑣,蘇州金龍這一"大金龍"低成本擴張的典範最終為(wei) 其帶來的"割股"之痛。

  "手心手背都是肉",眼看大、小金龍之間依然相互殘殺,身為(wei) "家長"的廈汽無法對此視而不見。大股東(dong) 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有關(guan) 整合大、小金龍優(you) 勢互補對抗宇通的消息不脛而走,這一消息也得到了當事雙方的證實。早在今年2月"大金龍"有關(guan) 人士就曾透露:兩(liang) 家已經結束合並的談判,雙方高層的管理人員磨合也基本完成;但到了3月,關(guan) 於(yu) 雙龍合並短期內(nei) 無望的消息再度從(cong) "大金龍"傳(chuan) 出,時至今日合並依然未果。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跟筆者講:"雙方都是出於(yu) 各自的私利才談合並,而合並又不可能是比肩而立,就算是比肩雙方也都會(hui) 不滿,兩(liang) 家都想拿到最大最豐(feng) 厚的那一塊,再說雙方的股權結構都如此複雜,每個(ge) 股東(dong) 各懷心思,這樣怎麽(me) 能談得攏?就算政府強壓也沒有用。"

  據悉,分家以後的蘇州金龍依然在使用"金龍"的品牌,其總經理吳元元和銷售總監楊國軍(jun) 均與(yu) 大、小金龍頗有淵源,有一大批經銷商均是從(cong) 大小金龍倒戈而來。而大小金龍之間的人事關(guan) 係也依舊微妙,據"大金龍"總經理沈偉(wei) 的夫人就是"小金龍"的財務總監。

  鄭州宇通意欲翻江倒海

  雖然彼此對市場的爭(zheng) 奪顯而易見,但"大金龍"總經理沈偉(wei) 卻並不承認"小金龍"是其強有力的競爭(zheng) 對手,他的矛頭對準的是鄭州宇通。

  "它的成長性很好,加上它有一個(ge) 很好的機製,有融資能力的保證,而且它有一個(ge) 即將成為(wei) 其股東(dong) 的一個(ge) 團隊。" 聯係到困擾"大金龍"十餘(yu) 年之久仍揮之不去的股權之痛,沈偉(wei) 的話中似乎讓人讀出一種無奈。

  蘇州金龍與(yu) "大金龍"分家後,客車行業(ye) 競爭(zheng) 格局隨即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原本以行業(ye) 老大自居的"大金龍"霸主地位近乎難保:2002年,在其40.9億(yi) 元的銷售總額中,蘇州金龍就占了17.5億(yi) 元;"小金龍"則以22.4億(yi) 元銷售額繼續維係"探花"頭銜,而原本排在第二的鄭州宇通以33億(yi) 元的銷售業(ye) 績自動升級為(wei) 老大,成為(wei) 旁觀三條"金龍"爭(zheng) 鬥的最大贏家。

  鄭州宇通是國內(nei) 客車行業(ye) 首家上市公司,素以穩健經營著稱業(ye) 界,但近年來已明顯加快了兼並重組的擴張步伐,迄今已創造了連續9年保持50%平均增長率的奇跡。雖然"大金龍"與(yu) 蘇州金龍分家後自己已公開以行業(ye) 老大自居,雖然大、小金龍合並遲遲未果,但麵對兩(liang) 家合計占46%左右的國內(nei) 大客車市場份額,宇通無疑感受到了山雨欲來的壓力。

  防患於(yu) 未然。在雙龍合並傳(chuan) 聞最盛之際,宇通圈地"重客"被業(ye) 界視為(wei) 緊急應對之舉(ju) ,但宇通有關(guan) 人士表示,無論雙龍合並與(yu) 否,宇通加緊在西部市場排兵布陣都勢在必行。重客是一家有著60多年曆史的國營老廠,主要生產(chan) 公交用車,擁有8個(ge) 係列、40餘(yu) 個(ge) 品種,產(chan) 品重慶牌客車在中西部地區有一定知名度,生產(chan) 規模列西南第一,在去年該廠兩(liang) 億(yi) 多元的銷售收入中,來自中西部其它城市的訂車量占了70%左右。

  7月8日,宇通股份與(yu) 重慶公交集團聯合組建的重慶宇通客車公司正式揭牌,即日起原重慶客車總廠生產(chan) 的所有客車都將歸屬在宇通品牌旗下。此舉(ju) 被業(ye) 內(nei) 人士評價(jia) 為(wei) "借力打力":借助重客原有資源,加上自身的強勢影響,宇通顯然可以事半功倍地掌控西南市場。

  並購重客隻是宇通加緊西部攻略、提前備戰未來客車市場的棋子之一,傳(chuan) 聞它在西部的另兩(liang) 個(ge) 城市也密謀"鯨吞"。

  對於(yu) 無意間提前到來的這頂行業(ye) 老大的冠帶,宇通顯然希望能夠長久擁有,並為(wei) 打造"國際百年企業(ye) "做好準備,佐證之一就是加緊與(yu) 德國MAN、IBM、羅蘭(lan) 貝格、博思智聯等國際巨頭在產(chan) 品開發、ERP、戰略谘詢、人力資源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客車江湖風雲(yun) 未有定論

  曾居霸主寶座多年的"大金龍"不甘屈居自不待言,宇通自然不願將此冠帶拱手讓出;深得廈汽厚愛的"小金龍"雖不事張揚,卻也對老大之位窺探已久;蘇州金龍也揚言要在兩(liang) 年之內(nei) 形成年產(chan) 1.5萬(wan) 輛大中型客車的能力,銷售超過50億(yi) 元的規模,確保江蘇客車企業(ye) 的龍頭地位,建成全國乃至亞(ya) 洲最大的客車產(chan) 銷基地。

  由此引發今年上半年排名的"口水戰"就不足為(wei) 奇了。來自大、小金龍的消息稱,今年上半年雙方的產(chan) 銷量在客車行業(ye) "摘金奪銀",宇通也聲稱自己上半年的銷售總量在行業(ye) 排名中仍穩居第一,而蘇州金龍內(nei) 部人士則講,基於(yu) 自己的低成本優(you) 勢和高生產(chan) 效率,蘇州金龍的利潤率遠遠高於(yu) 鄭州宇通。

  據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統計,2003年1-6月,大型客車產(chan) 量為(wei) 7700輛,同比增長18%,由23家製造商生產(chan) ,其中宇通以1219輛排在第一位,長江客車廠以3輛之差屈居第二,蘇州金龍以206輛排在第11名;中型客車產(chan) 量為(wei) 25000輛,同比下降12%,由29家製造商共同生產(chan) ,其中江淮、一汽、東(dong) 風、蘇州金龍為(wei) 中客四強;輕型客車產(chan) 量207000輛,同比增長44%,由46家製造商生產(chan) ,一汽位居第一,蘇州金龍排在第29位;微型客車產(chan) 量為(wei) 313000輛,同比下降7.3%,由8家製造商生產(chan) 。

  但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名譽理事長胡信民對此另有解釋:上述數據均是按照自造底盤才算整車的標準來統計的,裝配采購底盤的客車隻能算改裝車,"以此看來,蘇州金龍的實際產(chan) 量要高於(yu) 統計數字,據說其大客產(chan) 量已經上千,它近期內(nei) 還處於(yu) 上升期。"

  其實除了目前競立潮頭的客車四強之外,大批環伺者已長驅直入,其中尤以民營資本來勢凶猛。連續5年占據輕型車橋市場榜首的民營企業(ye) 曙光公司上演"蛇吞象",以控股方式將客車業(ye) 產(chan) 銷量排名第5的遼寧黃海汽車(集團)公司吞吃。廣州寶龍汽車公司在改裝車資質的基礎"升格"為(wei) 整車製造商,斥資12億(yi) 元計劃在輕客市場顯神通。國內(nei) 汽修汽保設備製造行業(ye) 老大江蘇中大也成功控股中威客車,並以緊鑼密鼓之勢加緊對客車企業(ye) 的並購重組。

  皮卡老大河北長城也揮師殺入,短短數月間就形成了6大係列20多個(ge) 品種,並近期計劃躋身於(yu) 國內(nei) 客車的第一陣營。而此前"摩業(ye) "三雄力帆、隆鑫、宗申早已先行一步,悄然殺入客車行業(ye) 。

  "客車行業(ye) 現在普遍是產(chan) 能大於(yu) 產(chan) 量,大家也都在向高檔豪華車上擠。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wei) 市場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大家都想追求規模效益,做大做強。"汽車界元老胡信民就此表示,在未來幾年內(nei) 仍將繼續會(hui) 有新的投資者進入客車行業(ye) ,新車、降價(jia) 、重組等轎車行業(ye) 的主題也將成為(wei) 客車行業(ye) 的主旋律,現在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


 

 

©版權所有2000-2002,中國betway最新网站
E-mail:webmaster@kurageshokudo.com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