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通公司,以高速淩厲之勢壯大為(wei) 中國客車行業(ye) 領航者的事實,早已不是必威betway官网网页登录。然而,宇通公司研發並推出自己的公交車,並且一亮相就使LPG(綠色環保燃氣車);一落地就在"全國公交看廣州"的廣州市;一探頭就引領了廣州市LPG的市場潮流,就成了廣州市LPG公車的主打車型;一出手就是1000多台。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wan) 樹梨花開",宇通此舉(ju) 之突兀,猶如橫空出世,使業(ye) 界內(nei) 外均感匪夷所思,一頭霧水。宇通何以能如此?記者近日在廣州對"一汽"、"三汽"和"電車公司"等單位進行了采訪。

電車公司副總經理陳衛向記者介紹與(yu) 宇通合作的情況
2003年下半年,廣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要用LPG更換燃油汽車的強製性規定後,作為(wei) 廣州市公交客運企業(ye) 的龍頭企業(ye) "一汽",為(wei) 了慎重選擇車輛,特別挑選了從(cong) 黃石花園總站到泳江東(dong) 路總站、共有26個(ge) 站點,全長30公裏的36路公交線路作為(wei) "擂台"線路。
2004年4月初,我國某三個(ge) 品牌的LPG公交車正式上了36路公交線,投入公交運營。在外界看來,一切平靜如水,隻不過是增加了三輛不同品牌的LPG客車而已。而在廣州的另外12家公交企業(ye) ,都悄然的把目光投向了36路線路,廣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格外關(guan) 注。在我國公交戰線上有"全國公交看廣州"的說法,所以廣州的36路線路,也成了全國各大城市公交企業(ye) 領導關(guan) 注的對象。參戰的三家企業(ye) ,更是極力表現,隨時準備擴大戰果。
宇通在當時並沒有生產(chan) 公交車。敏感的宇通高層領導多次到廣州調查論證後認為(wei) :把這次的商機當成介入公交車輛製造的切入點,向公交車進軍(jun) ,並且還要快,要趕上廣州換車這班車!
2004年3月上旬的一天,一輛由宇通研發的LPG公交車突然在廣州市落地。
在廣州落地的宇通的第一輛LPG樣車的外形猛一看是個(ge) 長方體(ti) ,棱角分明,長度10米,比其他品牌的車短,其外觀的主要內(nei) 容均與(yu) 其他品牌大相徑庭,該車落地後,不僅(jin) 沒有引起市場的青睞,反而找來了一片責難聲。
宇通為(wei) 了趕上廣州換LPG這班車,組織了兩(liang) 班人馬進行強力推介。一班人馬是以公司新成立的公交部的經理郭旭東(dong) 、成員彭玉雄為(wei) 核心的技術研發人員,以及廠家直銷人員;另一班人馬是以"廣州宇方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鄧方立和公交部的經理潘蘭(lan) 為(wei) 中心的跟蹤服務人員。他們(men) 領著自己的車,走完了13個(ge) 公司後,不僅(jin) 沒有一個(ge) 公司有簽合同的意向,13個(ge) 公司幾乎眾(zhong) 口一致的評價(jia) "長得好醜(chou) 哇"
!在外觀上就讓人家覺得不對味。而且宇通報的價(jia) 高出其他品牌1-2萬(wan) 元,又"醜(chou) "又貴,怎麽(me) 打開市場?
對於(yu) 宇通的不凡表現,"一汽"的領導看在眼裏,於(yu) 是網開一麵,允許宇通半路上殺入。2004年的4月20日前後,宇通在簽過試車協議後就正式投入36路線路的擂台比賽。駕駛宇通車試車比賽的是36路線路的線長林師傅。
宇通的數據天天整理。宇通的兩(liang) 班人馬分分秒秒都圍在車的周圍,出現問題及時調整。跟車的潘蘭(lan) 經理,天天是第一個(ge) 上車,最後一個(ge) 下車。連續40多天,天天如此。宇通參與(yu) 試車的陣勢、技術保障和服務效率、以及人員的素質都給司乘人員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一次次的綜合測評,宇通車後來居上,最後的評比是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宇通赫然勝出。更讓輿論嘩然和感到奇怪的是,剛一看到外觀覺得很醜(chou) 的模樣,僅(jin) 僅(jin) 一個(ge) 月的時間,竟然喜歡上了宇通的車型。
對於(yu) 車的外觀,宇通公司早就胸有成竹,因為(wei) 他們(men) 引用的是歐洲經典版的德國MAN的造型--方基料小圓角。這種車型初次在廣州亮相,大家認為(wei) 很醜(chou) 很別扭,這是廣州人在習(xi) 慣上的自然反應。他們(men) 很快又喜歡上了這種車型,也是一種必然。
宇通在36路線上勝出後,"一汽"首簽100台協議;"電車公司"也簽單100台,而且首先落地的是"電車公司"的100台,截至記者采訪時,"一汽"共有宇通LPG608台,"電車公司"有350台。在廣州市的公交線路上,每天有1148台宇通LPG在為(wei) 花城的人們(men) 忠誠舒服的服務著。2005年,宇通就在廣州銷售了700台,銷售量在所有廠家中名列第一。
宇通在初介入公交車的製造中輸入了一個(ge) 新的理念:共研共發,我研你發。把一家造車的事,變成了造車和用車成為(wei) 一家人的事。
記者在4月14日上午采訪了"電車公司"的副總經理陳衛,他介紹了電車公司與(yu) 宇通的合作情況。他們(men) 當時的領導是拿著自己多年對車的理解、對車具體(ti) 部位的要求,比如對踏布的要求、對色澤的要求等,凡是他們(men) 想到並具體(ti) 或者抽象的表達後,宇通的公關(guan) 技術人員在"框架"內(nei) 一條一條的研究琢磨,能達到的就原樣的達到,達不到或者不甚合理的就提出來,雙方再次研究協商。第一批100台的車輛以及之後的車輛,都凝聚著雙方的心血。拿陳衛副總經理的話來說就是"和宇通從(cong) 一開初確定要買(mai) 車開始,就不僅(jin) 僅(jin) 是你造我買(mai) 的關(guan) 係,而是雙向互動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