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世界客車聯盟
  (B.A.A.V.) 是比利時語中巴士和客車營運者聯盟的含義簡稱,該組織成立於1928年,地處歐洲中心腹地,從1971年起,歐洲客車聯盟在鄰近法國邊境小鎮KORTRIJK開始組織每兩年一屆的巴士和客車展覽會,從此該處就成為了歐洲巴士和客車的中心。
  1971年LUC先生和他的同事在比利時Kortrijk共同創辦了Busworld世界客車博覽會,他們憑借專業的精神和與業內廣泛的交流,把歐洲客車乃至世界客車工業聯係起來。經過30年的發展, 這個博覽會已經成為世界客車發展趨勢的風向標。世界客車工業以此為紐帶,進行不間斷的交流,舉行2年一次的行業展覽盛會。
  如今,世界客車博覽會已經衍生出世界客車博覽歐洲展覽會(比利時Kortrijk),世界客車博覽亞洲展覽會(中國上海),世界客車博覽印度展覽會(印度新德裏),世界客車博覽非洲展覽會(Lagos)等。在有客車的地方,就有Busworld,這種專業的、全球性的盛會讓世界客車製造與應用產業連接起來,讓客車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和客車用戶都有機會全麵了解全球客車製造與應用的趨勢,同時也在全球範圍內倡導客車應用於的新技術、新趨勢,提高客車服務的水平。
 

世界客車博覽中國評委王健談"歐洲客車周"
                  文/張冰

  第18屆世界客車博覽的主辦方,在展會前的"歐洲客車周"活動中,第一次邀請中國專業人士參加評選。這樣,中國客車界人士便有機會了解歐洲這一最具權威性的客車評選機構運作的全過程。

  被"歐洲客車周"吸收為評委的王健先生認為,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專業技術交流,因為中國需要學習和借鑒歐洲的經驗。就像世界客車博覽來到亞洲,使全世界更關注中國客車一樣,"歐洲客車周"要成為"亞洲客車周",需要更多的中國人參與,他隻是其中的一分子。

  說到舉辦"歐洲客車周"的意義,王健先生說:"從理論上講,這是對客車運營商、乘客和潛在乘客進行的一種交叉市場研究活動,以便製造商提供用戶願意使用的車輛。實際上就是對客車的設計、安全性、舒適性和車內設施如空調、音響和燈光等進行客觀的評價,並從中選擇一個優勝者,作為未來客車發展的標誌。"

  "歐洲客車周"的評獎工作既簡單又複雜,因為有一套公認的評比規則與標準。王健先生介紹說:"首先,評委要對各種車型進行測評和評判,得出一個基本的評分結果。然後召開評審團會議,評委們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共識,最後選出優勝車型。"

  整個"歐洲客車周"活動給王健先生最深的印象就是---專業。包括組織和測試工作,無論測評人員進行場地測試時的駕車技術,還是蛇行越障的能力,都令人佩服。"歐洲客車周"對所有車型進行的係列測評活動,包括在試車場對轉彎半徑的測量,以及在專門場所進行的燈光測試,都是由業界資深人士參與測評的。

  王健說,"歐洲客車周"有許多好的經驗值得學習。重要的是製定和完善測評標準。而標準要能反映未來客車發展的趨勢和市場的需求,這對客車業界、運營商和乘客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


 

  2005年10月21日到10月26日,第18屆世界客車博覽歐洲展覽會(hui) (B.A.A.V.) 在比利時KORTRIJK舉(ju) 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