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ge) 模型是大金龍采用工業(ye) 設計流程的產(chan) 物
當一家製造企業(ye) 推出新產(chan) 品的速度明顯放慢的時候,很多人會(hui) 認為(wei) 企業(ye) 的研發能力出了問題。大金龍正在經曆這種變化,但他們(men) 的設計師告訴我們(men) 的是另外一種答案:我們(men) 的設計更清細了。
已經在技術部車型設計課工作了9年的高嵐,對這種變化有著深切感受。她告訴記者:"幾年前,大金龍產(chan) 品推出的速度是2~3個(ge) 月一款,甚至曾創下1個(ge) 半月推出4款車的紀錄。從(cong) K01開始,公司引入精細化設計理念。K01從(cong) 2005年3月開始設計,到2006年底完成產(chan) 品拓展,用了近兩(liang) 年時間。"
國產(chan) 客車與(yu) 國外知名品牌客車的一個(ge) 重要差距就是細節。歐洲客車企業(ye) 推出一款新車型往往需要3~5年,國內(nei) 企業(ye) 隻要3~5個(ge) 月甚至更短。由於(yu) 產(chan) 品開發周期太短,一些細節問題在產(chan) 品上市以後才能逐步解決(jue) 。
按照現代工業(ye) 設計的要求,車型設計需要經過複雜、嚴(yan) 謹的流程。設計部門首先要從(cong) 上萬(wan) 張效果圖中,篩選出既符合產(chan) 品定位又能夠滿足工藝要求的設計,征求銷售、生產(chan) 等環節負責人的意見。然後,通過計算機做出三維模型、油泥模型,進而製作1∶10、1∶5、1∶2直到1∶1的實物模型。在整個(ge) 設計過程中,要不斷進行論證、評審和改動。大金龍車型設計課外觀設計師王好強告訴記者:"國外的客車設計是由麵構成立體(ti) ,而國內(nei) 是由線構成立體(ti) 。由於(yu) 缺少麵的過渡,製作的三維模型和各種比例的實物模型會(hui) 出現不同於(yu) 設計圖的視覺效果。要保證設計的精確,每道工序都不能省略。"
車型推出速度放緩,並不意味著大金龍研發能力的降低。這種轉變恰恰表明,客車研發設計向成熟和理性邁進。高嵐認為(wei) :"設計時間更長、細節考慮更周到,能使開發出的車型更成熟、更經得起考驗。同時,製作各種模型有利於(yu) 積累車身設計經驗和相關(guan) 數據,為(wei) 以後的設計打好基礎。"
王好強說:"我們(men) 的目標是每一個(ge) 細節都力求完美。設計一款車型,從(cong) 最開始的創意到最後做成產(chan) 品,需要考慮公司的工藝水平、市場接受程度等各方麵因素。哪怕是一個(ge) 導角,也要經過多次討論和試驗。"以K07(即"龍威")側(ce) 圍的裝飾燈為(wei) 例,設計人員需要綜合考慮燈罩材質、防水性、維修便利性以及美觀。
產(chan) 品設計周期延長了,又要滿足市場對新車型的需求,產(chan) 品的係列化、標準化就成為(wei) 必然趨勢。高嵐說:"為(wei) 了充分挖掘產(chan) 品的延伸能力,我們(men) 借鑒轎車設計思路,在產(chan) 品推向市場後,根據客戶需要推出改款車型。隻有實現了產(chan) 品的係列化,才能具有識別性,有利於(yu) 品牌的塑造和降低設計成本。"
要保持行業(ye) 領先地位,使每一款新產(chan) 品都擁有賣點,設計人員必須具備前瞻性思維,時刻保持對產(chan) 品的高度敏感。而一個(ge) 具有獨創性的設計最終能否變成商品,除了要考慮工藝水平、製造能力等因素外,公司文化也是一個(ge) 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
王好強告訴記者:"一方麵,大金龍非常注重采用工業(ye) 設計上的先進理念;另一方麵,大金龍對人的束縛比較少,有廣闊的舞台讓設計人員充分釋放自己的創造力。這是公司文化長期積累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