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刀
前言: 2005年,客車行業(ye) 有人發出了"客車向白菜一樣賣的"的驚呼,雖然有些不太恰當,但也從(cong) 某種角度折射出客車行業(ye) 的低利潤的現狀,但從(cong) 2005年延續到現在,客車行業(ye) 給人一種如火如荼、如日中天的繁忙景象:外來資本繼續忙著進入客車行業(ye) ,出口外銷捷報頻傳(chuan) ,各種客戶活動此起彼伏,2006年更堪稱是沒有淡季的"大年",為(wei) 什麽(me) ?所謂商家無利不起早,一定是其中有值得大家追求的東(dong) 西;
在熱鬧的客車行業(ye) ,粉墨登場最多的是三龍一通,在整個(ge) 客車行業(ye) 300億(yi) 的市場份額中,三龍一通四家主流企業(ye) 占有超過行業(ye) 60%銷售額的驕人業(ye) 績,同時也是為(wei) 數不多的獲利企業(ye) ,所以,在某種意義(yi) 上說,客車行業(ye) 普遍的不景氣並不代表客車行業(ye) 真正現狀,超過60%銷售額的企業(ye) 的活動和生存狀況才真正代表中國客車行業(ye) 的生存及發展狀況:中國的客車行業(ye) 已經從(cong) 單純的提供客車產(chan) 品轉向品牌的塑造,從(cong) 國內(nei) 的土生土長成長為(wei) 走向世界,成為(wei) 代表民族產(chan) 業(ye) 在國際舞台上發言的佼佼者,所以,在普遍認可的客車低利潤時代,研究主流客車行業(ye) 的競爭(zheng) 策略十分重要,也是當務之急,需要在主流企業(ye) 的表現中,找到他們(men) 發展壯大的理由和經驗,然後怎樣把這種經驗總結,複製,借鑒,為(wei) 壯大民族工業(ye) 提供一份可參考的財富;
值得一提的是,三龍一通深知如何建立和保證自己的優(you) 勢,使得自己在低利潤的環境下獲取超過平均水平的盈利性,創造企業(ye) 存在的理由和價(jia) 值,他們(men) 基本具有相同的特征:企業(ye) 發展具有可以看到和理解的戰略:
試問三龍一通有沒有任何一家企業(ye) 不具備完善的產(chan) 品線?三龍一通的產(chan) 品線均覆蓋到6米到12米,(廈門金龍和宇通還具有13.7米可以量產(chan) 的產(chan) 品)更不要說其不同產(chan) 品的定位準確,所有產(chan) 品的組合應用等。
試問三龍一通有沒有任何一家不具備統籌的行銷企劃?盤點2006年行業(ye) 上說得上的品牌推廣活動,基本上來自於(yu) 這幾家企業(ye) 。
特別是金龍和宇通2006年明確的提出了"品牌國際年"的口號--金龍客車,通行世界;宇通客車,全球共享;一個(ge) 企業(ye) 隻有具備了可執行的戰略,並且具有執行戰略的可行途徑,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分析三龍一通的成功,無外乎運用了其熟練的運用了三種競爭(zheng) 策略以及他們(men) 的組合: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聚焦戰略。
成本領先戰略:低成本戰略時刻在尋找生產(chan) ,行銷和運用領域裏麵的高效率,想方設法降低成本,這個(ge) 戰略應用最好的例子是某企業(ye) 的**6100*產(chan) 品;該產(chan) 品的市場價(jia) 格明顯低於(yu) 整個(ge) 市場競爭(zheng) 產(chan) 品,在眾(zhong) 多企業(ye) 開發"45+1+1"的團體(ti) 租賃及旅遊客車的狀況下,憑借明顯低於(yu) 競爭(zheng) 對手的價(jia) 格搶占了超過該細分市場1/3的份額。
差異化戰略:差異化的來源可以是與(yu) 眾(zhong) 不同的質量,獨樹一幟的服務,創新的設計,技術的潛在能力或者是傑出的品牌形象,這種差異化的付出的成本創造出超過投入成本的溢價(jia) ,為(wei) 企業(ye) 創造出可觀的利潤,並維持企業(ye) 的可持續發展;某企業(ye) 2006年推出的新款車型,憑借著國外先進部件的采用和新技術的吸收,推出後叫好又叫座,成為(wei) 市場的亮點,甚至起到了車型推動品牌的作用。
聚焦戰略:在狹窄的市場區隔上尋找成本優(you) 勢,或者差異化優(you) 勢,在特定的市場區隔中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最成功的莫過於(yu) 金旅考斯特車型,來自於(yu) 豐(feng) 田考斯特的外形,合理的空間設計,使得該車在團體(ti) 及旅遊市場所向披靡,風光無限。
以上隻是幾個(ge) 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三個(ge) 戰略的成功之處,其實在三龍一通的發展曆史中,沒有簡單的運用任何一個(ge) 策略,而是三種策略的組合應用,使得他們(men) 具有強有力的產(chan) 品優(you) 勢及行銷優(you) 勢,成為(wei) 客車行業(ye) 的支柱企業(ye) 。
上述的"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聚焦戰略"在龍頭企業(ye) 裏麵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在其他客車企業(ye) 用起來卻出現很多失敗的例子:
1)成本領先戰略;有人稱同質化的客車時代,價(jia) 格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出現了江蘇地區一些企業(ye) 單純的追求低價(jia) 格競爭(zheng) 市場,全係列產(chan) 品低價(jia) 格銷售,導致其產(chan) 品也銷售到全國大多數地區,最終,卻是市場換來了,企業(ye) 垮台了。
2)差異化戰略:2006年某高檔客車企業(ye) 推出了在高檔客車中的低段產(chan) 品--100萬(wan) 的12米客車,同時推出的還有其不同尋常的免維修費用的服務,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市場上沒有見到該產(chan) 品的暢銷,為(wei) 什麽(me) ?這個(ge) 戰略是差異化的,至少沒有哪個(ge) 企業(ye) 的產(chan) 品打出了沒維修費用的口號,但是該戰略的執行性不夠,某客車企業(ye) 的老總曾就該現象進行分析,得出了所謂的免維修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結論,最終加上誰也不會(hui) 傻瓜到那種地步的結束語。
3)聚焦戰略:廣州某企業(ye) 多年來致力於(yu) 公交客車的製造銷售,90年代末,隨著客車市場競爭(zheng) 的發展,外來品牌逐步進入廣州的公交市場,該品牌客車市場逐步被瓜分,但該企業(ye) 沒有想到轉換市場,或者是拓展其它類型的產(chan) 品來發展自己,而是在狹窄的廣州公交市場繼續生存,同時還花費上億(yi) 元來打造生產(chan) 線,最終落得被兼並的命運。
這就為(wei) 我們(men) 提出了一個(ge) 難以解決(jue) 的課題:為(wei) 什麽(me) 相同的策略在同樣的市場競爭(zheng) 狀態下,不同的企業(ye) 運用會(hui) 出現不同的結果?
我想更主要的原因在於(yu) ,無論是低成本策略,差異化策略,還是聚焦策略,都是主機廠搶占市場,推廣品牌的手段之一,需要結合企業(ye) 自身的戰略來使用,所以在沒有看清自己的時候,單純的模仿或者應用一種所謂的成功策略並不見得會(hui) 取得成效。
目前的客車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激烈,但也低級,除了三龍一通以外,基本沒有算得上成功的企業(ye) (黃海應該算,但其具有獨特的背景,此處不做討論),低級的重要表現是沒有企業(ye) 的發展戰略,處於(yu) 一種"今天的情況看不清,明天的情況想不清"的狀況,古語雲(yun)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ye) 亦然,分析好所處的環境,識別好自己的機會(hui) 和威脅,分析自己的優(you) 劣,構造自己的戰略,監控自己的執行力度,誰都可能成為(wei) 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