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綜合首頁...企業(ye) 研究  
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ye) 的發展前景
 
 

 
  2005年中國零部件市場的形勢巨變

  眾(zhong) 所周知,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ye) 大多以生產(chan) 商用車零部件產(chan) 品起家。隨著商用車市場發展速度減緩,本土零部件企業(ye) 的整體(ti) 經營狀況普遍惡化;而在乘用車市場的發展呈現步步走高態勢時,企業(ye) 卻在乘用車零部件研發、生產(chan) 上缺乏底氣。顯然,中國零部件市場形勢正在發生很大變化。這些變化讓眾(zhong) 多本土零部件企業(ye) 飽嚐產(chan) 品研發能力跟不上的辛酸。

  自中國入世以來,國際汽車巨頭紛紛登陸中國,其零部件體(ti) 係也隨之進入中國,但是國外汽車零部件在乘用車和商用車兩(liang) 個(ge) 領域內(nei) 的表現大不相同:中國市場對乘用車零部件的定位就是品質優(you) 、技術含量高、價(jia) 格高,而這一定位正好與(yu) 國外汽車零部件的特點吻合,因此很容易在中國乘用車領域確立競爭(zheng) 優(you) 勢;相反,由於(yu) 商用車在中國主要承擔生產(chan) 資料的角色,需求方要圖實惠,追求低價(jia) 位,而進口汽車零部件的技術水平、成本明顯高於(yu) 本土零部件。因此,國外商用車零部件企業(ye) 很少有能在中國做成功的。簡單說來,近幾年國內(nei) 汽車零部件市場在乘用車領域主要由國外汽車零部件企業(ye) 唱主角,商用車領域則主要表現為(wei) 國內(nei) 本土企業(ye) 之間的競爭(zheng) 。

  由於(yu) 國內(nei) 商用車市場發展速度減緩,而乘用車開始呈現快速發展趨勢。按照汽車行業(ye) "十一五"規劃,從(cong) 2006年到2010年商用車市場每年將以十幾萬(wan) 輛的增量緩慢增長,而乘用車市場則將以每年幾十萬(wan) 輛的速度快速增長。這就意味著,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ye) 如果不向乘用車領域挺進,發展的空間就會(hui) 日漸縮小。

  同時,商用車產(chan) 品的升級換代已成為(wei) 當前不可回避的問題。這就為(wei) 國外商用車零部件體(ti) 係進入中國帶來良好機遇。

  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ye) 要適應新形勢,繼續生存並獲得進一步發展,必須迅速強化產(chan) 品研發能力,並重點解決(jue) 這些問題:調整產(chan) 品結構,實現從(cong) 以商用車零部件為(wei) 主到商用車、乘用車零部件並重的轉變;在產(chan) 品技術上與(yu) 國際接軌,要從(cong) 國際上尋求商用車產(chan) 品升級換代的技術支持,並獲得開發乘用車產(chan) 品的技術來源;加強開發能力建設,並導入同步開發、超前開發的理念,提升開發水平和速度。

  本土零部件企業(ye) 研發能力的差距和進步

  目前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ye) 的主要特色是:有一部分是由商用車企業(ye) 帶動發展起來的,但是這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ye) 並不是向整車企業(ye) 提供高端的技術密集型產(chan) 品;有一部分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ye) 是給國內(nei) 的跨國公司做配套的,但他們(men) 也不是一級配套供應商的角色;還有像萬(wan) 向集團這樣雖已加入到全球配套體(ti) 係中,但依然不是扮演高端配套供應商角色的企業(ye) ;而最多的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ye) 是在為(wei) 國內(nei) 及國外做售後市場,其原因無非是缺少很強開發能力。

  製造標準也達不到跨國企業(ye) 的高端配套要求。以湖北省為(wei) 例,全省291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ye) ,僅(jin) 少數幾家企業(ye) 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由於(yu) 技術上無優(you) 勢,沒有自主品牌,隻能模仿別人的產(chan) 品生產(chan) ,隨著整車企業(ye) 特別是合資企業(ye) 實行全球化采購,在推出的一些新車型中,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ye) 幾乎沒有貢獻,不僅(jin) 不能與(yu) 跨國巨頭競爭(zheng) ,而且麵臨(lin) 丟(diu) 掉傳(chuan) 統市場的危險。種種現象凸現出中國汽車零部件業(ye) 在技術密集型產(chan) 品上的嚴(yan) 重缺失。今年,這種缺失還帶來了一個(ge) 非常值得深思的結果:"貿易逆差巨減"。

  據海關(guan) 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出口逆差由去年同期的28.18億(yi) 美元猛降至4794萬(wan) 美元:出口額為(wei) 47.419億(yi) 美元,同比增長53.9%;進口額為(wei) 47.898億(yi) 美元,同比下降18.8%。不知情的人在逆差巨減數字的麵前叫好"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增強了",而仔細分析就會(hui) 發現,實際上為(wei) 出口總額提供半數以上貢獻的並不是本土的汽車零部件企業(ye) ,而是那些跨國汽車零部件商的在華企業(ye) 。據統計,在全國50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ye) 中,目前已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資企業(ye) ,超過1/5。這些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ye) 利用中國低成本的比較優(you) 勢實現了其全球利潤的再增長。中國正不知不覺中成"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ye) 的製造加工廠"。

  近二、三年,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ye) ,特別是大型企業(ye) ,在提升研發能力上一直進行著不懈的努力,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引進新的研發技術、理念,調整產(chan) 品結構。

  首先,本土企業(ye) 在重點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chan) 技術的來源上做了大量工作,通過與(yu) 國外公司交流、合資,使重點汽車零部件的開發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本土大型企業(ye) 還逐年加大研發投入,目前每年的研發費用提高到當年銷售收入的2%~3%。

  其次,為(wei) 提高研發效率和研發質量,有的企業(ye) 導入同步開發的理念,從(cong) 產(chan) 品設計開始就主動參與(yu) 到整車廠的產(chan) 品研發工作中,幫助整車廠提高產(chan) 品研發速度;有的企業(ye) 導入超前開發理念,深入分析市場發展趨勢,推出了引領市場發展潮流的新產(chan) 品,如行駛記錄儀(yi) 模塊、VECU模塊、ABS係統模塊等。在產(chan) 品結構上,一些大型企業(ye) 一方麵著力提高商用車產(chan) 品的檔次,實現由開發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chan) 品向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chan) 品的轉變,不斷加大乘用車產(chan) 品的開發力度。

  通過一係列的努力,本土企業(ye) 的研發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今年以來,一些企業(ye) 在重型車變速器、車橋、空氣懸架、ABS、行駛記錄儀(yi) 和電渦流緩速器等關(guan) 鍵汽車零部件總成的研發和生產(chan) 能力建設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突破。

  思維創新是產(chan) 品研發的必然選擇

  首先,本土企業(ye) 應以現場為(wei) 中心向市場為(wei) 中心轉變,在適時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手段和增加人手提高研發能力的同時,通過整合和"借力",在短期內(nei) 快速提高研發能力。當前,本土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ye) 的產(chan) 品研發工作主要以各分廠為(wei) 單位展開。各分廠通用的研發資源存在重複建設的現象,如基礎性物理、化學分析設施和各種三維設計軟件重複等,而且不同單位資源使用效率差異很大,有的閑著,有的忙不過來。因此要對各分廠的研發資源進行係統化整合,按照不同的汽車零部件係統,如發動機係統、動力傳(chuan) 動係統、內(nei) 飾係統、製動係統等,將一個(ge) 係統內(nei) 若幹分廠的通用研發資源優(you) 化整合為(wei) 一個(ge) 公共的研發平台,既提高研發資源的使用率,又提高研發的效率。另一方麵,將進行提升式的整合,即將各分廠的研發人員、研發硬件和軟件放在企業(ye) 的層麵進行整合,把好的資源留下,缺的資源補齊,不好的資源淘汰掉,實現整體(ti) 研發水平的提升。

  所謂"借力",主要是指借助外部專(zhuan) 家獲得技術支持和借助合資獲得技術來源。本土企業(ye) 應構建一個(ge) 專(zhuan) 家平台,在技術培訓、技術交流、技術指導乃至研發中具體(ti) 技術問題的解決(jue) 方麵,從(cong) 企業(ye) 外部的專(zhuan) 家那裏獲得更多支持。同時,企業(ye) 應繼續加大合資合作的力度,堅持在每一個(ge) 國際合作項目中構建屬於(yu) 合資公司的研發中心,以培育自己的研發體(ti) 係,提升自己的研發能力,並通過與(yu) 外方母公司共享全球同步的技術信息,不斷獲得新的技術來源。未來,本土企業(ye) 將根據產(chan) 品的特點,組建若幹個(ge) 汽車零部件係統(如動力係統、進排氣係統等)的研發陣地。研發工作的開展不再由各分廠單兵作戰,而是以係統為(wei) 單位展開,從(cong) 係統的角度來統籌考慮各個(ge) 汽車零部件的開發。單個(ge) 汽車零部件產(chan) 品的開發不再片麵追求個(ge) 體(ti) 最優(you) ,而以提高對整個(ge) 係統的貢獻度為(wei) 追求,從(cong) 而快速提高整個(ge) 係統的研發水平。在此基礎上,實現係統化、模塊化供貨,既為(wei) 提高整車性能作出積極貢獻,也提高自身的競爭(zheng) 合力。本土企業(ye) 還將搭建若幹整車平台如商用車平台、乘用車平台、客車平台,從(cong) 同一車型各汽車零部件係統的匹配上來協調各係統研發工作的開展,從(cong) 而使各係統研發陣地形成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促進整車各種汽車零部件匹配的優(you) 化和整體(ti) 性能的提升,最終實現平台化供貨的終極目標。

  為(wei) 此,企業(ye) 應啟動市場聯絡窗口,並將以此為(wei) 平台在分廠與(yu) 整車及主機廠之間進行及時準確的信息傳(chuan) 遞,在理解用戶產(chan) 品要求的基礎上,從(cong) 整車匹配的角度考慮研發工作,進而促成與(yu) 整車及主機廠聯合進行產(chan) 品開發。在整體(ti) 研發能力提升後,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ye) 還將進行超前化的產(chan) 品開發,在產(chan) 品上緊跟世界發展潮流,從(cong) 而最終確立在市場競爭(zheng) 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