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疑已經成為(wei) 全世界最大的發動機生產(chan) 基地之一。
除了上柴、濰柴、玉柴、錫柴、朝柴和大柴等數家大型發動機製造企業(ye) 外,巨大的市場同樣吸引了大部分世界發動機巨頭來華掘金。2004年,康明斯在中國的銷售收入突破10億(yi) 美元,中國已經成為(wei) 這個(ge) 發動機“大鱷”除美國本土以外規模最大的、增值最高的市場;2006年,道依茨與(yu) 一汽大柴簽訂了合資意向書(shu) 。不僅(jin) 如此,斯太爾、五十鈴、沃爾沃遍達、依維柯、珀金斯、日野及卡特彼勒等外資企業(ye) 均在中國有所動作。
麵對群雄逐鹿的局麵,工程機械配套動力老牌勁旅上柴將如何迎戰,成為(wei) 擺在上柴決(jue) 策團隊麵前的最大挑戰,同時這也是我國獨立發動機製造企業(ye) 尋求發展的一個(ge) 樣板。對此,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白洪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考。
“工程機械動力配套市場是上柴的大本營”
上柴創建於(yu) 1947年4月,前身為(wei) 中國農(nong) 業(ye) 機械公司吳淞製造廠,建國後改名吳淞機器廠。1953年8月,正式定名為(wei) 上海柴油機廠。1993年,企業(ye) 改製為(wei) 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
1958年9月,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完全國產(chan) 化的6135柴油機在上柴誕生,開創了中國中等功率高速柴油機製造的先河。從(cong) 此,上柴與(yu) 工程機械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4年,6135柴油機為(wei) 國產(chan) 第一台T120推土機配套;1969年,又成功地為(wei) 國產(chan) 第一台ZL40裝載機配套。此後,根據工程機械和載重汽車等主機的配套需要,上柴又先後自主開發了壓路機、汽車起重機、平地機、攤鋪機、載重汽車、發電機組和船舶配套的柴油機,並實現了各類主機國產(chan) 柴油機的首台配套。
毫無疑問,上柴曾經是中國工程機械配套的第一動力。
與(yu) 汽車相比,工程機械每年的配套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即便如此,在上柴的戰略規劃中,仍然把重型卡車、工程機械放在並重的位置。2005年,上柴D114、D121和135/G128係列柴油機為(wei) 工程機械配套量超過34,000台。
“對技術人才不能吝嗇。我相信用什麽(me) 樣的人,就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價(jia) 值”。
20世紀90年代整整10年時間裏,6135柴油機是工程機械配套發動機的絕對主導。也正因6135柴油機,上柴在工程機械配套發動機領域占盡了優(you) 勢。
6135柴油機成就了上柴的同時,也成為(wei) 新世紀牽製上柴在工程機械配套發動機領域更快發展的主要阻力。越是在技術上和市場上成熟的東(dong) 西,越是讓人難以割舍。時間推至2001年前後,上柴替代6135柴油機的新機型市場還不成熟,而其他企業(ye) 已經開始針對6135柴油機推出新的產(chan) 品。經過了一段青黃不接的時期,上柴才從(cong) 被動轉為(wei) 主動。
或許正是因為(wei) 上柴走過這樣的一段發展曆程,讓這個(ge) 老牌工程機械發動機配套企業(ye) 重新認識到技術領先的重要性。目前上柴的產(chan) 品型譜已經覆蓋到了所有工程機械領域,同時也不遺餘(yu) 力地吸引國際知名技術專(zhuan) 家加入上柴的研發團隊。現任上柴動力研究院院長彭立新博士和副院長陳戎博士,均是在國際內(nei) 燃機研發領域有所建樹的專(zhuan) 家。如今,上柴已經開發出6種可以替代6135柴油機的產(chan) 品,其中包括在工程機械配套領域獲得成功的D114係列發動機和主推的D121型發動機。在原SC8D(6114)、SC10C(121)和135/G128三大係列柴油機的基礎上,上柴先後研製、開發和引進了SC5D(4114)、SC9D(D9)和P11C等係列柴油機,基本滿足了4
t以上裝載機、推土機、壓路機、平地機、攤鋪機等工程機械主機的配套需求,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部分產(chan) 品如壓路機、推土機、平地機、汽車起重機等市場占有率甚至高達80%以上。
“國際化的上柴,才是我們(men) 真正想要的上柴”
多缸柴油機主要為(wei) 各種大中型工程機械配套。配套的產(chan) 品主要有裝載機(含鏟運機)、液壓挖掘機、壓路機、混凝土攪拌輸送車、推土機、內(nei) 燃叉車、攤鋪機、平地機,以及混凝土泵車等。預計到“十一五”末,2010年各種大中型工程機械約需30萬(wan) 台配套量。
顯然,僅(jin) 國內(nei) 市場就很誘人。但在與(yu) 白洪法的談話中,他不止一次地說到上柴要成為(wei) 國際化的企業(ye) 。這也是這個(ge) 年輕的企業(ye) 掌門人心中的夢想,這一點不難理解。
上柴地處中國的經濟大都市,這樣的地理位置,決(jue) 定了上柴隻能依靠技術取勝,低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上柴的決(jue) 策者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為(wei) 此,上柴才有了中國發動機行業(ye) 第一個(ge) 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研究院。
不僅(jin) 如此,上柴從(cong) 不放過每一次提升技術實力的機會(hui) 。2003年以來,上柴進行的相關(guan) 技術合作數不勝數。先是與(yu) 日本日野自動車株式會(hui) 社合資組建上海日野發動機有限公司,生產(chan) 日野P11C係列和J08C係列柴油機;再與(yu) 日本三菱重工業(ye) 株式會(hui) 社合資組建上海菱重增壓器有限公司,生產(chan) 配套汽車和工程機械等用途為(wei) 主的6大係列中型渦輪增壓器;上柴公司屬下的伊維公司與(yu) 日本電裝株式會(hui) 社合資組建上海電裝燃油噴射有限公司,生產(chan) 配套歐II排放標準柴油機的噴油泵、配套歐III排放標準電控柴油機的高壓共軌燃油係統……
節能和環保已經成為(wei) 發動機行業(ye) 發展的兩(liang) 個(ge) 最重要的議題,同時也將成為(wei) 阻礙一部分發動機企業(ye) 發展的瓶頸。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2005年1月1日,歐洲等發達地區已經在大於(yu) 220kW(300馬力)的範圍執行歐III標準;2006年在128~220
kW(174~300馬力)範圍執行歐III標準;2007年1月1日將在73.5~127 kW(100~173馬力)執行歐III標準;2008年1月1日將在小於(yu) 73.5
kW(100馬力)範圍執行歐III標準。誰能夠遊刃於(yu) 不斷提升的技術等級之間,誰就把握住了發動機市場的主線,技術的不斷提升也是國內(nei) 企業(ye) 走向國際化的必經之路。當技術門檻大兵壓進的時候,如果沒有附和條件的產(chan) 品,一切都免談。發動機行業(ye) 與(yu) 其他行業(ye) 一樣,要經曆大浪淘沙的過程。
在夯實了技術基礎之後,資本的國際化運作對於(yu) 企業(ye) 來說是重要的一環。白洪法曾表示,“不排除上柴與(yu) 上下遊製造商進行資本合作的可能性,主要看時機。”
記者手記:我眼中的白洪法
年輕、平易近人、有什麽(me) 就說什麽(me) 、注重技術和營銷、尊重競爭(zheng) 對手,一位從(cong) 技術出身的營銷專(zhuan) 家,34歲就任中國三大動力之一——上柴的總經理。
第一次見白洪法是在河北香河的卡車拉力賽上,旅途的勞累並沒有顯現在他充滿精力的臉上。與(yu) 其他在主席台上觀戰的嘉賓相比,白洪法像個(ge) 大男孩兒(er) 。然而,在這之後的短暫談話中,他又是睿智的。曾經與(yu) 一位發動機行業(ye) 的長者聊天,這位長者惟獨提到的兩(liang) 個(ge) 令他讚賞的年輕人其中就有白洪法,並像講評書(shu) 一樣向我們(men) 數點起了這個(ge) 年輕老總做的令他讚賞的事情。
沒有60年代的死板,更沒有新新人類的輕狂。對於(yu) 白洪法來講,年輕是本錢。年輕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且他的思想會(hui) 超越所處的競爭(zheng) 環境。對於(yu) 每一個(ge) 企業(ye) 來講,困難總是在前麵,上柴也不例外。2004年上任以來,他帶領上柴跨越了一個(ge) 又一個(ge) 檻。種種不可預料的困難,或許正是白洪法帶領的這支年輕的隊伍所需要的閱曆。
打造國際化的上柴,上柴人有這樣一個(ge) 目標:“中國第一,世界一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