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來自中國客車業(ye) 的好消息不斷,有關(guan) 數據顯示,多家客車企業(ye) 出口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在高增長的數據刺激下,眾(zhong) 客車企業(ye) 更是雄心大誌,描繪出一幅幅宏偉(wei) 的出口藍圖,引得業(ye) 內(nei) 一片歡呼。
但是,在歡欣鼓舞的背後,暗藏的風險同樣不容小覷。中國客車的出口高增長能否得以持續?答案似乎並不明朗。
海外拾金
不久前,蘇州金龍500輛“海格”客車出口卡塔爾,此筆訂單金額達3億(yi) 元人民幣。據悉,這500輛“海格”客車主要用於(yu) 在卡塔爾多哈舉(ju) 行的第15屆亞(ya) 運會(hui) 的交通運營。亞(ya) 運會(hui) 結束後這批客車將作為(wei) 接送兒(er) 童的校車使用。卡塔爾方明確表示,“在未來兩(liang) 年內(nei) 將向蘇州金龍追加1200輛定單”。
據悉,由於(yu) 地處中東(dong) 炎熱沙漠地帶,客車使用環境惡劣,卡塔爾客運業(ye) 對客車產(chan) 品的要求極其嚴(yan) 格,而以往此地市場一直被奔馳、曼等少數幾家國際知名客車廠商所壟斷。因此,有評論稱,中國客車能從(cong) 國際客車巨頭手中奪此巨額定單,可以視為(wei) 中國客車全麵進入中東(dong) 市場的標誌性事件。
目前,江蘇金龍的“海格”客車已出口到俄羅斯、阿聯酋、加納、智利、馬來西亞(ya) 、新加坡等30多個(ge) 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今年前9個(ge) 月,“海格”客車出口合同總額近7億(yi) 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3%。前些日子,蘇州金龍運營副總經理黃書(shu) 平又對外宣稱,2006年國際市場上的銷量將占總銷量的20%,未來目標是3到5年內(nei) 達到50%。
國內(nei) 最早嚐試出口的汽車企業(ye) 廈門大金龍,其海外淘金行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繼去年8月份450輛大中型客車出口中東(dong) 之後,日前,大金龍116輛大型豪華客車再次出口中東(dong) 地區。在此前,大金龍在約旦、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ya) 、沙特阿拉伯均有出口。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份大金龍累計完成出口大中型客車600多輛,實現外銷額近3億(yi) 元人民幣。而在2005年,大金龍共計出口各類客車600多輛,出口金額超過3億(yi) 元人民幣,占全年銷售總額的11%多。
早在今年年初,大金龍就將2006年作為(wei) 推進海外市場戰略的重要一年。在公司全年的工作重點中,不少內(nei) 容都與(yu) 海外戰略有關(guan) ,如積聚專(zhuan) 業(ye) 人才,組建海外事業(ye) 部,積極籌建國家級客車技術研發中心等。
而鄭州宇通也同樣將海外市場作為(wei) 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除了美洲,宇通的海外市場還分為(wei) 俄歐、非洲、中東(dong) 和亞(ya) 洲等重要區域。今年上半年,宇通又出口客車近1000台。宇通高層宣稱,力爭(zheng) 在2008年實現海外銷售收入占到銷售總收入的30%以上,出口收入達到36億(yi) 元人民幣。
海外之路依然崎嶇
一直以來,國產(chan) 客車產(chan) 品是檔次低、造型呆板的代名詞,大部分產(chan) 品僅(jin) 僅(jin) 是滿足了運載功能,而忽視了駕乘舒適性、安全性等方麵。因此有人擔心,以廉價(jia) 取勝的中國客車出口走不了太遠。
但這種擔憂似乎有些多餘(yu) 。海關(guan) 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出口客車4784輛,比2003年增加近一倍;2005年,中國共出口客車5756台。據悉,2006年中國客車除了出口數量和金額大幅增長之外,大中型客車的出口平均單價(jia) 也是連年上升。這些數據蘊涵了兩(liang) 層意思:一是中國客車行業(ye) 的增長潛力還未完全釋放,並且,國外市場正在逐步改變對中國客車的看法;二是隨著行業(ye) 的發展,過去依靠低端市場、低檔車、低價(jia) 格、低利潤、低質量的出口格局將麵臨(lin) 挑戰,強調質量與(yu) 品牌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幾大客車企業(ye) 的海外擴張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但是,中國客車業(ye) 欲全麵揚帆海外卻依然麵臨(lin) 阻礙。例如,最近在業(ye) 內(nei) 傳(chuan) 得沸沸揚揚的中大客車侵權一案,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是歐洲客車同行因感到中大客車對其在大本營的生存受到威脅而故意挑起的事端,以此阻擊中大客車出口歐洲。
評論的依據是:中大客車目前在歐洲市場的售價(jia) 僅(jin) 僅(jin) 是歐洲同檔次產(chan) 品的1/3到1/4,可以預見,中大客車在衝(chong) 破土耳其市場的柵欄後,必然會(hui) 大舉(ju) 進軍(jun) 歐洲市場,這將極大地衝(chong) 擊歐洲本土客車企業(ye) 的利益,因此才以“侵犯知識產(chan) 權”之名展開對中國客車的阻擊。
事實真相是什麽(me) ?目前還無法定論。但這個(ge) 案例卻彰顯了中國客車要走出國門有可能會(hui) 碰到的困難。
“飄紅”背後的冷思考
目前,中國的客車產(chan) 量占世界客車總產(chan) 量的三分之一,在規模上是一枝獨秀,在出口上也小有成就,但其同樣沾染了中國汽車業(ye) 的浮躁惡習(xi) 。一些企業(ye) 自恃在出口數量上有小幅增長,就看輕甚至準備揚棄國內(nei) 市場,轉而把精力全部投向國際市場。急功近利的結果是售後服務體(ti) 係和品牌形象與(yu) 銷售脫節,並最終被急於(yu) 求成的心態所害,試想,如果你連在大本營安營紮寨的本事都沒有,有何資本在國際市場上叱吒風雲(yun) 呢?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客車產(chan) 品在國際上還隻是嶄露頭角,要想出名,還欠火候,尚需修煉內(nei) 功。首先是眼光要準,著重開發適銷對路的產(chan) 品,提高技術研發水平,嚴(yan) 把質量關(guan) 。蘇州金龍本次搶單成功又說明了一個(ge) 道理:盡可能地替客戶著想、服務到位有時也將成為(wei) 一件秘密武器,黃書(shu) 平說,“我們(men) 是兩(liang) 個(ge) 半月交貨,8月底開始裝船,這一點是德國廠商做不到的。”蘇州金龍的快速反應能力是其此次擊敗奔馳和曼的一個(ge) 重要原因。
其次,在價(jia) 格優(you) 勢越來越弱之時,要找準企業(ye) 的自有特色,離開原來途徑,繞個(ge) 圈子打開國際大門。“在產(chan) 業(ye) 初期,低價(jia) 策略被大部分中國企業(ye) 奉為(wei) 製勝寶典,價(jia) 格戰不可避免。但當一個(ge) 產(chan) 業(ye) 慢慢進入成熟期後,隻憑低價(jia) 必輸無疑,提升質量和服務才是聰明的選擇。”有業(ye) 內(nei) 人士稱,同時,還得考慮後期市場的維護,為(wei) 今後長期、持續、穩定的出口奠定基礎。
另外,要製定長遠的海外戰略規劃。由於(yu) 出口市場與(yu) 傳(chuan) 統市場差異懸殊,可以借鑒的經驗很少,因此,在人才儲(chu) 備、市場調研、渠道建設、產(chan) 品開發方麵都要重新進行針對性地布局。有企業(ye) 高層戲謔稱,“想方設法賣出去了,就不管了,能賣幾輛是幾輛,這種企業(ye) ,不知道是大智若愚呢,還是大愚若智。”
在這一點上,蘇州金龍的觀點值得客車企業(ye) 借鑒。“我們(men) 不是很看重市場份額,由於(yu) 客車業(ye) 的特點是多品種、小批量,所以不能光靠批量,要看市場份額的質量,市場結構的合理性,核心客戶的持續增長性。”
據了解,蘇州金龍為(wei) 自己設定了一個(ge) 大概的海外市場格局,主戰場有五個(ge) :中東(dong) 、東(dong) 南亞(ya) 、非洲、美洲和歐洲。“現在每個(ge) 小組負責一個(ge) 市場,在各個(ge) 地區都設落腳點,比如中東(dong) 落腳點在約旦,可以輻射到卡塔爾、敘利亞(ya) 、伊朗等。”黃書(shu) 平稱。
對於(yu) 品牌的國際化,黃書(shu) 平感慨頗多,“品牌國際化真的非常重要,像奔馳、曼,他們(men) 無須與(yu) 客戶談品質,隻談價(jia) 格就可以了,這就是品牌的力量,也是我們(men) 未來發展的方向。”
對於(yu) 品牌建設,大金龍自有一套,其在海外的品牌建設工作從(cong) 注冊(ce) 商標開始,目前已經在近30個(ge) 國家注冊(ce) 成功,另有80多個(ge) 國家正在操作之中,據稱,大金龍將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注冊(ce) 金龍商標。此外,大金龍在支持經銷商進行品牌推廣時,要求經銷商必須使用金龍的品牌標識。
而宇通與(yu) 出口國古巴的合作更是拔高了一個(ge) 層次,它不僅(jin) 僅(jin) 停留在整車出口方麵,還涉及技術轉讓、使用許可、資金運作、CKD散件及售後服務等多個(ge) 方麵,宇通還在當地建立了客車組裝線。這一係列舉(ju) 措,讓宇通在古巴市場享有較高的聲譽。
中國客車業(ye) 進軍(jun) 海外,初戰告捷。經過殘酷的國際化競爭(zheng) 的磨難,中國客車產(chan) 品也將走向成熟,或許,到了那時,客車出口持續高增長的神話終將成為(wei) 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