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綜合首頁...必威betway官网网页登录快報  

18年、10萬(wan) 輛--大金龍在自強中贏得尊重

陳靜儀

  
  9月2日,一輛白色XMQ6110Y客車(KO1-1)在繽紛的禮花中徐徐駛出,接受不同膚色汽車人的歡呼和祝福。它是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ye) 有限公司(大金龍)生產(chan) 的第10萬(wan) 輛客車,"金龍"也由此成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累計產(chan) 量突破10萬(wan) 輛的客車品牌。

  18年前,當大金龍決(jue) 定進入客車製造業(ye) 時,我國全國的客車年生產(chan) 規模不超過5萬(wan) 輛,且製造工藝普遍簡單、落後,是汽車業(ye) 中不受重視的"小草"。18年後,客車不僅(jin) 成為(wei) 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中最具自主創新能力的行業(ye) 之一,中國客車的世界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大金龍18年的發展曆程、10萬(wan) 輛的累計產(chan) 量,就是最好的證明。

大金龍第10萬(wan) 輛客車下線儀(yi) 式

  汽車工業(ye) 的"編外行業(ye) "

  有一個(ge) 故事,讓許多金龍人至今不能忘懷。1992年夏天,剛剛出任大金龍總經理的庹新永帶著財務經理、采購經理北上采購底盤。名義(yi) 上是買(mai) ,其實不如說是"求"。在當時,誰能買(mai) 到底盤,誰就能生存發展。據知情者透露,為(wei) 了讓這個(ge) 新企業(ye) 生存下去,當時庹新永連下跪的心都有。

  有類似經曆的又何止庹新永。18年前,時任交通部公路司客掛生產(chan) 處處長的孟憲欣,就時常為(wei) 客車底盤的事煩惱。"那時,連國家指令性計劃分配的底盤都不能保證供應。我每月都要去汽車廠'叩頭'要底盤。"為(wei) 了解決(jue) 客車底盤問題,交通部幹脆召集屬下企業(ye) 開發底盤。但生產(chan) 所需的發動機、變速器等關(guan) 鍵總成仍是稀缺資源,照樣"求爺爺、告奶奶"。

  現已解體(ti) 的中國汽車工業(ye) 聯合會(hui) ,當時對汽車企業(ye) 握有"生殺大權"。原主管綜合規劃的蔣成富回憶說,中國當時什麽(me) 都缺,汽車工業(ye) 首先要解決(jue) "缺重少輕"的問題。卡車都供不應求,客車的計劃要求隻能往後放。"七五"規劃曾將汽車工業(ye) 列為(wei) 發展國民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但這僅(jin) 指卡車而言,連轎車都未被納入規劃的視野。

整齊大方的灌南新廠區樓盤

  少幾分約束 多幾分開放

  作為(wei) "編外行業(ye) ",客車行業(ye) 享受到的政策保護自然是汽車工業(ye) 中最少的。但也正因如此,中國客車行業(ye) 的發展少了幾分約束,多了幾分開放。

  與(yu) 轎車業(ye) 一樣,中國客車行業(ye) 也曾湧起合資合作的高潮。原中汽聯合會(hui) 負責企業(ye) 規劃的楊振聲回憶說:"當時,對客車的合資引進項目,隻要沒有問題我們(men) 都批。"這種相對開放的管理態度,不僅(jin) 讓中國客車企業(ye) 經曆了更多的市場風雨,也促成了中國客車企業(ye) 的自主發展。如今,中國客車市場沒有被洋品牌所主導,中國客車產(chan) 品更迎來了規模出口的時代。

  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正是當初"到處求人"的尷尬和"不受重視"無奈,促成了大金龍、宇通、小金龍等自主客車企業(ye) 的發展和壯大。正因為(wei) 有了這樣一批頗具實力的自主客車企業(ye) ,中國客車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7月23日,科技部、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啟動了全國首批創新企業(ye) 試點工作。此後的8月17日 ,廈門成為(wei) 商務部、發改委認定的首批8個(ge) 汽車出口基地城市之一。顯而易見,廈門能夠榜上有名,客車功不可沒。

灌南新廠區生產(chan) 車間

  靠自主爭(zheng) 來的"幸運"

  近一兩(liang) 年,中國客車的批量出口頗為(wei) 引人關(guan) 注,連國家政府要員都曾為(wei) 中國客車的出口出力。有人說,中國客車企業(ye) 真是"幸運"。但每一個(ge) 中國客車人都知道,這種"幸運"是靠自主爭(zheng) 來的。

  同樣感覺"幸運"的還有大金龍。去年7月13日,吳儀(yi) 副總理率團出訪中亞(ya) 四國,大金龍的高層管理人員作為(wei) 企業(ye) 代表隨團出訪。

  的確,中國客車業(ye) 是幸運的。相對轎車和卡車業(ye) 來說,客車業(ye) 在中國的市場化進程中起步最早、成熟最快。更重要的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中國客車業(ye) 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自主發展的道路,也找到了在世界客車業(ye) 的地位。

  如今,世界級客車生產(chan) 基地,中國已有3家,1萬(wan) 輛以上年銷售規模的客車企業(ye) ,中國也已有3家。難怪世界客車聯盟主席LUK感慨地說,世界客車的未來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