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e)
當前位置:綜合首頁...行業(ye) 研究  
車企兼並淘汰:大賽已開局
 
                章小星

  “前兩(liang) 年,汽車業(ye) 可謂熱鬧的很,一邊是大興(xing) 土木,盲目造車;一邊是地方保護,小規模車企遍地開花。”平安證券綜合研究所姚宏偉(wei) 告訴記者,汽車產(chan) 業(ye) 在某些地區的經濟貢獻度確實不小,但各地忽視現狀的重複建設卻造成了資源的嚴(yan) 重浪費。


  產(chan) 能過剩投資熱情依然不減

  根據去年國家發改委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對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了96.4%的32家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進行的調查,到目前為(wei) 止,我國汽車行業(ye) 已經形成整車生產(chan) 能力約800萬(wan) 輛,在建產(chan) 能220萬(wan) 輛,建成以後累計將達到1020萬(wan) 輛。按這32家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投資計劃來看,其生產(chan) 能力可能要比預期的“十一五”末期國內(nei) 汽車市場的需求要翻一番。“所以,2006年~2010年產(chan) 能過剩形勢會(hui) 更加嚴(yan) 峻。盡管如此,很多投資者仍然不在意由爆發式增長轉變為(wei) 穩定增長的市場信號,投資熱情仍然不減,仍然有很多地方和部門在陸續上報申請核準汽車項目。”國家發改委工業(ye) 司副司長陳斌這樣表示。

  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稱,雖然有不少專(zhuan) 家提出搞汽車的盈虧(kui) 平衡點是年產(chan) 30萬(wan) 輛,但就中國現階段而言,不少企業(ye) 隻要達到2萬(wan) 輛的生產(chan) 規模就能過得挺滋潤。正因為(wei) 如此,大量熱錢紛紛湧入汽車業(ye) 。雖然截至目前,眾(zhong) 多的企業(ye) 已經黯然淡出汽車業(ye) ,但由於(yu) 巨大利潤空間的存在以及市場發育的不成熟性,新的企業(ye) 還會(hui) 不斷產(chan) 生,新的資本還會(hui) 進入到這個(ge) 行業(ye) 中來。一批企業(ye) 倒下去,又會(hui) 有新的企業(ye) 出現。

  然而,市場並不會(hui) 一直鼓勵高漲的投資。據了解,在價(jia) 格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轎車生產(chan) 能力的利用率已經跌到55%左右,今年前9個(ge) 月,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雖然增長17.9%,但是企業(ye) 的利潤卻下降52.9%。如果按照目前的投資熱情發展下去,多數汽車廠商都會(hui) 經曆產(chan) 能無法充分發揮、資金壓力比較大的考驗。

  這種局麵終將導致一個(ge) 結果:一批不能生存的企業(ye) 將退出曆史舞台。“我們(men) 曾經說中國汽車廠家有100多家,他們(men) 是怎麽(me) 活下來的呢?我想數量的趨勢是慢慢減少,但是減少的數字不會(hui) 像想象的那麽(me) 快,因為(wei) 國內(nei) 企業(ye) 並購、重組的進程相對比較遲緩。”姚宏偉(wei) 稱。

  有人說《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拉高了民營企業(ye) 的進入門檻,限製了自主品牌的發展。“但從(cong) 長遠的角度看,設置進入障礙未嚐不是解決(jue) 資源過度浪費的有效方法。換而言之,中國根本不需要那麽(me) 多企業(ye) 參與(yu) 競爭(zheng) 。”有業(ye) 內(nei) 人士稱。

  整合、兼並大限將至

  美國有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集團,日本有豐(feng) 田和本田,韓國隻剩下一家現代起亞(ya) ,但他們(men) 的影響力卻遍及全世界。而中國擁有百餘(yu) 家汽車企業(ye) ,能叫出名號的不過十幾家。“今年,專(zhuan) 家們(men) 對中國汽車市場最樂(le) 觀的產(chan) 銷預測隻有550萬(wan) 輛,是通用一家企業(ye) 的五分之三。要指望那90多家每年產(chan) 量不足萬(wan) 輛的企業(ye) 發揮餘(yu) 熱,似乎並不現實。”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介紹說,2004年,在120家汽車公告序號企業(ye) 中,前五家生產(chan) 集中度已經達到69%,一汽、東(dong) 風、上汽、北汽、長安五大集團產(chan) 銷量都超過了50萬(wan) 輛。前十四家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90%以上,產(chan) 量不足1萬(wan) 輛的企業(ye) 有95家,另外還有約70家產(chan) 量在1000輛以下的企業(ye) 。“不一定企業(ye) 大就是好事,但是太小的企業(ye) 競爭(zheng) 力肯定不強,重組整合是中國汽車發展壯大的必然趨勢。”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月報的數據,記者發現,今年2月份,北京北方華德尼奧普蘭(lan) 客車股份公司銷售大型(L>10m)客車4輛,累計銷售10輛,銷售中型(7m<L≤10m)客車數量為(wei) 零,累計銷售1輛;鎮江汽車製造廠銷售大型(L>10m)客車數量為(wei) 零,累計銷售2輛;湖南汽車車轎廠銷售中型(7m<L≤10m)客車為(wei) 2輛,累計銷售4輛……

  由商務部產(chan) 業(ye) 損害調查局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從(cong) 國際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來看,年產(chan) 銷100萬(wan) 輛以下的汽車公司已經不能單獨存在,200萬(wan) 輛規模的也麵臨(lin) 重組局麵。而中國目前存在的一批中小轎車企業(ye) 本來產(chan) 銷量就不大,但仍持續下降,這部分被邊緣化的企業(ye) 將是年產(chan) 銷量在1萬(wan) 輛左右的小型轎車生產(chan) 企業(ye) ,這種企業(ye) 遲早會(hui) 被淘汰,且已呈現出趨勢。   世界汽車工業(ye) 誕生100多年來,重組浪潮風起雲(yun) 湧,今天“6+3”等少數企業(ye) 的寡頭競爭(zheng) ,正是重組的必然結果。而經過近幾年的調整,以前以“散、亂(luan) 、差”而聞名的中國汽車工業(ye) 新格局也已漸現端倪,“3+X”企業(ye) 格局漸成定勢。“3”指的是國家重點扶持的一汽、上汽和東(dong) 風集團等第一梯隊,而“X”指長安集團、北汽集團、廣汽集團、南汽集團、沈陽華晨、哈飛、昌河、江淮、東(dong) 南、江鈴等中國汽車工業(ye) 第二梯隊。國內(nei) 風起雲(yun) 湧的收購重組浪潮表明以三大汽車集團為(wei) 軸心的汽車業(ye) 兼並重組正在加速,並成為(wei) 一個(ge) 明顯的趨勢。“顯然,幾萬(wan) 輛、十幾萬(wan) 輛、幾十萬(wan) 輛的規模與(yu) 國際上大的汽車跨國公司比起來尚有很大差距,但中國的汽車工業(ye) 畢竟還隻處於(yu) 起步階段。”姚宏偉(wei) 稱。

  在不久前,國資委開始醞釀汽車類中央企業(ye) 的重組。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表示,此次央企重組是在企業(ye) 自願的基礎上進行的。國資委下屬的六家汽車企業(ye) ——一汽、東(dong) 風、哈飛、昌河、沈飛日野和西安西沃,麵臨(lin) 重組將不可避免。此外,國資委還將推動央企與(yu) 地方企業(ye) 的重組,這種重組會(hui) 更多地采取市場方式。

  有分析人士稱,中國汽車工業(ye) 最後的重組結果是:通過競爭(zheng) ,一部分規模小、技術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車企業(ye) 將退出市場或投奔到優(you) 勢企業(ye) 旗下;由此,中國汽車工業(ye) 將形成幾家生產(chan) 規模大、技術開發能力較強、產(chan) 品係列化、分工協作合理化的大型企業(ye) 集團,並最終形成少數幾家企業(ye) 集團控製全國大部分汽車市場的局麵。

  淘汰機製為(wei) 何運行受阻?

  “兼並、重組的方向提倡了十多年,目前國內(nei) 還是有100多家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這100多家企業(ye) 遍布在全國27個(ge) 省區市,推行企業(ye) 間的重組困難重重。四年以前,我們(men) 也曾經提出把企業(ye) 重組作為(wei) 一個(ge) 引導的活動,讓兩(liang) 家企業(ye) 代表坐在一起商談是否可以重組,雙方都非常讚成,私下也進行了大量的互訪和考察,甚至願意取消兩(liang) 家原有企業(ye) 集團的名字,重新成立一個(ge) 企業(ye) ,公司章程也都已準備好,但是因為(wei) 是跨省市的重組,所以地方政府出麵幹預,不同意這種做法,而隻願意在本省內(nei) 作為(wei) 龍頭兼並其他企業(ye) ,這些是我們(men) 努力半年最終沒有成功的原因。”陳斌在有關(guan) 媒體(ti) 上如此表示,從(cong)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汽車企業(ye) 淘汰機製為(wei) 何總是無法發揮作用的深層次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也讚同這種說法,“有些企業(ye) 已經維持不下去了,但是它還可以維持,為(wei) 什麽(me) 可以維持呢,因為(wei) 很多企業(ye) 都有政府背景。離開了政府背景他們(men) 維持不下去,但是有政府背景就可以維持下去,這是一種被扭曲的現象。”

  但無論如何,漸現苗頭的兼並大潮勢不可擋,在中國汽車工業(ye) 正處於(yu) 全麵開放的前夜,一場大規模的整合重組勢在必行。“100餘(yu) 家汽車企業(ye) 遲早將加入到這一重組進程之中。”姚宏偉(wei) 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