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對合資公司的貢獻為(wei) 零!"兩(liang) 年前,日產(chan) 汽車CEO卡洛斯·戈恩在2003年東(dong) 京車展上發出刺耳的話言猶在耳。兩(liang) 年後,長安汽車集團公司副總裁朱華榮認為(wei) ,"外方對自主研發的貢獻為(wei) 零"的觀點在合資公司中方高管中頗有市場。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越來越嚴(yan) 重的"拉美化"傾(qing) 向將成為(wei) 未來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決(jue) 策者必須麵對的首要問題
"10多年的合資曆史,但是外方對我們(men) 核心的自主研發的貢獻接近為(wei) 零。"11月29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汽車產(chan) 業(ye) 高峰論壇上,國內(nei) 最大的微車製造集團長安集團副總裁朱華榮言及此時不禁黯然神傷(shang) ,"盡管我們(men) 和多家外資合作夥(huo) 伴開展多項合作,但是自主研發幾乎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實現,因為(wei) 將自主研發寄希望於(yu) 外方,早就被證明是一種奢望"
不指望從(cong) 合資公司獲取核心技術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中國"市場換技術"政策最具發言權的合資公司中方代表,卻陷入集體(ti) 失語狀態。朱華榮第一個(ge) 打破了沉默。他直言:"由於(yu) 技術品牌都在人家手裏掌握,實際上合資企業(ye) 都會(hui) 被外方所掌控,合資企業(ye) 當中要降低成本並不容易。"
朱華榮更是直言不諱:在多年的合資曆史中,中方並沒有學到任何核心汽車研發技術,不誇張地說,我們(men) 一直期望外資公司對自主研發有幫助,但是實踐表明:這種作用接近於(yu) 零!
朱華榮直陳中方在合資公司中的尷尬地位:"幾乎所有合資企業(ye) 的中方基本上都沒有話語權,這個(ge) 我們(men) 很清楚,因為(wei) 長安也有合資公司。我這個(ge) 觀點並不是否認我們(men) 的合資合作帶來正麵的影響。但是今天我們(men) 應實事求是地看到,我們(men) 麵臨(lin) 的一個(ge) 十分嚴(yan) 肅的問題還沒有解決(jue) 。"朱華榮沉痛地指出,這個(ge) 問題就是"中國汽車工業(ye) 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缺乏核心的技術和自主的品牌"。
"以市場換技術這個(ge) 結果實際上是沒有達到我們(men) 預期的目的,我們(men) 誰換來了技術?"朱華榮發出這樣的質問。他說目前的現狀是中國汽車工業(ye) 實際上受到了很多的限製。
一個(ge) 細節始終在朱華榮的記憶中無法忘卻,"在長安集團和鈴木公司的合作中,我們(men) 一直希望能夠借助鈴木公司的技術來培育自己的研發隊伍,在合作開發的項目中,我們(men) 也特別注重核心技術的開發,但是這麽(me) 多年的合資經曆證明,這是一種奢望。"朱華榮忍不住有些神傷(shang) ,"許多已經寫(xie) 進開發合同的技術項目,日本方麵仍然設置種種關(guan) 卡。"對於(yu) 這種遭遇,朱華榮顯得十分憤慨但是又無可奈何,"我問他們(men) 技術的核心過程是什麽(me) ,日方的回答顯得相當外交:我們(men) 的結果就是我們(men) 的過程!"
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類似大眾(zhong) 、日產(chan) 等合資公司中,"連修一個(ge) 螺絲(si) 釘的圖紙都要經過德國方麵的同意"這樣的事情仍然發生在如火如荼的合資大潮中。
另一位參加論壇的汽車界人士提示,近來,中國汽車界出現了一股集體(ti) 反思"市場換技術"的暗潮,作為(wei) 國企代表的朱華榮的發言值得密切關(guan) 注。另據消息,目前科技部在今年12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hui) 上推出總報告,呼籲盡快扭轉"市場換技術"的產(chan) 業(ye) 政策方向。
自主品牌仍然缺乏核心競爭(zheng) 力
朱華榮透露,盡管國內(nei) 汽車工業(ye) 近年來取得重大進步,但是仍然缺乏品牌和技術,競爭(zheng) 力不強。從(cong) 國際汽車競爭(zheng) 力的綜合指數可以看出,我們(men) 國內(nei) 汽車行業(ye) 的競爭(zheng) 力指數僅(jin) 僅(jin) 是美國的41.7%,日本的42.4%,德國的47.3%,韓國的61.6%。
"國內(nei) 汽車市場中,乘用車市場幾乎為(wei) 外資公司品牌所壟斷,自主品牌的乘用車幾乎都集中在中低排量和經濟車型領域。"朱華榮顯得有些憂心忡忡,"即使是走在中國汽車自主開發前列的長安汽車,未來的一段時間內(nei) ,我們(men) 的自主研發汽車仍然隻能局限在車身總長在4.5米以下區間內(nei) 的乘用車。"
而作為(wei) 一種對照,中國堅持自主開發的卡車領域,生產(chan) 技術不斷創新,使卡車製造成為(wei) 今天中國汽車工業(ye) 中不必依賴合資模式的主要領域。
麵對這種尷尬局麵,朱華榮認為(wei) ,自主創新既要有產(chan) 權,更要有知識。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這方麵長安做了很多的嚐試"自主創新不光是我有一個(ge) 產(chan) 品生產(chan) 許可的生產(chan) 技術,更多的是知識的構建,還必須要搭建實踐經驗、技術基礎和數據庫,這一套東(dong) 西是要靠我們(men) 自己不斷積累。"朱華榮說。
朱華榮認為(wei) 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進軍(jun) 國際市場還是要通過自主品牌、自主創新來擔當。近年來中國汽車出口數量不斷增長,2004年的出口是13萬(wan) 輛,比上年增長了1.87倍,今年1到8月整車出口達到了38.5萬(wan) 輛,增長了5.75倍,創匯10億(yi) 美元,同比增長了2倍多。承擔汽車出口重任的力量主要是自主品牌。國際汽車巨頭在中國建立了企業(ye) ,他們(men) 從(cong) 戰略角度考慮,看重的隻是中國汽車市場的潛力,考慮的是怎樣進一步擴大中國市場的份額。
"如果外資品牌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我們(men) 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會(hui) 進一步減少,所以提升自主品牌的競爭(zheng) 力是十分迫切的任務。"朱華榮說。
警惕"拉美"模式
朱華榮強調,中國必須警惕汽車工業(ye) "拉美化"。拉美模式就是敞開大門,鼓勵跨國公司進來合作,也不追求民族品牌。拉美模式的代價(jia) 就是阻礙了自己的技術開發和品牌的推進,本國汽車產(chan) 業(ye) 和汽車市場被跨國公司所控製,成為(wei) 依附型的產(chan) 業(ye) 。
"遇到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men) 可以看到,韓國和拉美最後產(chan) 生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韓國很快就恢複了過來,拉美現在還是處在低穀當中"朱華榮說。
"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已麵臨(lin) 拉美模式化,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朱華榮認為(wei) 中國早就應該有這樣的醒世驚言,"中國汽車公司實際上已經快要成為(wei) 國際汽車6+3巨頭的附庸了"。
2004年中國汽車產(chan) 量507萬(wan) 輛,其中90%是外來汽車品牌。"很多打了中國的品牌,但是背後的知識產(chan) 權、真正的技術不是中國的。"朱華榮說。中國汽車工業(ye) 資本構成當中60%以上是屬於(yu) 中外合資企業(ye) ,這些合資企業(ye) 不斷地壟斷和主宰了中國高端產(chan) 品的市場。國外的巨頭都已經全部進入了中國汽車市場,並在不斷地擴大規模和完善布局。
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統計,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已經到了危險的境地:2003年我國大中型工業(ye) 企業(ye) 技術引進與(yu) 消化吸收的比例僅(jin) 為(wei) 1∶0.07,而日、韓兩(liang) 國技術引進與(yu) 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10左右。
朱華榮認為(wei) ,中國汽車應該借鑒日韓模式。他說,韓國汽車工業(ye) 也提出過"市場換技術",但是政府同時對引進技術做出限製,而且要求企業(ye) 在引進一項技術的同時,需要用10倍的研發投入去消化。日本政府對汽車產(chan) 業(ye) 采取了很多保護性的政策,引導企業(ye) 走集群化的道路,努力發展經濟型轎車,企業(ye) 也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樹立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