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hui) 來了。”眼下,這幾乎成為(wei) 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柴)總經理白洪法心底裏呼之欲出的聲音。
如果說,去年在白洪法的腦海中這還隻是一種模糊的意識;那麽(me) ,現如今這個(ge) 模糊的意識已經轉化為(wei) 白洪法心中一種堅定的意誌。
因為(wei) ,事態的發展趨勢正沿著白洪法當初預料的軌跡前行。
2004年初,一紙國家頒布的宏觀調控政策帶給內(nei) 燃機行業(ye) 前所未有的衝(chong) 擊。更為(wei) 不幸的是,這樣的情況可能還將延續到2006年。
盡管,宏觀調控所帶來的影響也成為(wei) 白洪法心中的忐忑之事,並認真做了“居危思危、居危思進”的戰略部署。但對於(yu) 白洪法來說更為(wei) 重要的令其彌足興(xing) 奮的事情是:這樣一場對於(yu) 全行業(ye) 都公平的“災難”,恰恰為(wei) 上柴打造核心競爭(zheng) 力贏取了寶貴時間,並成為(wei) 其在市場回暖時“橫空出世”的絕佳機會(hui) 。
白洪法
白洪法的邏輯
如果察看近一年多內(nei) 媒體(ti) 有關(guan) 內(nei) 燃機企業(ye) 的報道,就會(hui) 發現上柴有別於(yu) 數年前的低調,表現得異常活躍。不論是商務年會(hui) 的召開,還是新產(chan) 品的發布,乃至其掌門人一次次不遺餘(yu) 力地與(yu) 媒體(ti) 交流上柴未來發展的構想,無不彰顯著上柴與(yu) 公眾(zhong) 溝通的強烈願望以及它的勃勃野心。
據接近消息源的人士透露:“這樣的變化,發生在上柴新一代掌門人白洪法上任之後。而在上柴這些變化的背後,體(ti) 現的則是白洪法關(guan) 於(yu) 上柴的發展思路。成為(wei) ‘中國第一、世界一強’的卓越的內(nei) 燃機供應商,是白洪法製定的目標。”
關(guan) 於(yu) 白洪法,有一些細節應當引起人們(men) 足夠的關(guan) 注:一是白洪法上任的時間,2004年3月29日,經上柴董事會(hui) 2004年度第三次臨(lin) 時會(hui) 議決(jue) 議“聘任白洪法同誌為(wei) 上柴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另外是白洪法的年齡,生於(yu) 1970年的白洪法,成為(wei) 上柴總經理時年僅(jin) 34歲。
也許正應了“天將降大任於(yu) 斯人也……”那句老話,在白洪法上任不足一個(ge) 月的隨後的4月份,就成為(wei) 中國內(nei) 燃機市場行情冰火兩(liang) 重天的“分水嶺”,這樣的考驗對於(yu) 一位剛剛執政的且極其年輕的掌門人來說是相當殘酷的。
然而,人們(men) 無需擔心。因為(wei) 從(cong) 白洪法在上柴十幾年的工作經曆來看,他應該積累了足夠的自信和從(cong) 容。於(yu) 1993年7月畢業(ye) 西安交通大學(內(nei) 燃機專(zhuan) 業(ye) )的白洪法,一腳就踏進了上柴的大門。之後,從(cong) 一名研究發動機的技術員到管理生產(chan) 的製造部長;到主抓產(chan) 品質量的總質量師;到財務總監;到主管營銷的公司副總經理;到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直到成為(wei) 公司的總經理。
這些先天的條件似乎足以為(wei) 白洪法的成功提供足夠的基礎。事實也的確如此,上柴營銷公司經理伍昌宏不無開心地表示:“2004年,盡管受到宏觀調控影響,但是上柴仍然實現了92000台柴油機的產(chan) 銷目標,同比增長高達37%。”
但是,對於(yu) 這樣的成績單,白洪法並不滿足。在他看來,如何找到一個(ge) 契機,實現他為(wei) 上柴製定的目標,才是重中之重。
機會(hui) 就在這時出現。宏觀調控使原本有序的市場出現地動山搖的震蕩,有著複旦大學MBA學習(xi) 經曆以及多年管理實踐的白洪法顯然明白“市場變動的時候,就是行業(ye) 洗牌的大好機會(hui) ”。
白洪法毫不猶豫地決(jue) 定進行一場“賭博”。因為(wei) ,他深深知道,這個(ge) 機會(hui) 對於(yu) 上柴目標的實現不僅(jin) 至關(guan) 重要,而且這是繼1998年之後,曆時7年才等到的機會(hui) 。
有些故事或許鮮為(wei) 人知。
早在1998年之前,國內(nei) 三大內(nei) 燃機廠家——上柴、玉柴、濰柴分別守著自己獨到專(zhuan) 長的領域,過著相安無事的日子。其中,玉柴主攻卡車和客車動力,濰柴主攻重卡發動機,而上柴則在工程機械動力配套市場一直稱雄。
但是,1998年狼來了。
接近消息源的人士稱:“這一年,國內(nei) 其他廠商開始看好工程機械這塊市場,尤其是國內(nei) 一知名內(nei) 燃機廠家,改換新主後,立即製定了進入工程機械這一領域的戰略決(jue) 策。”
上柴素來平靜的生活被打亂(luan) 了,晴朗的天空為(wei) 些許陰霾所籠罩。
2000年,各行業(ye) 市場呈現爆炸性增長,各廠家紛紛擴大產(chan) 能。從(cong) 此競爭(zheng) 不激烈、價(jia) 格高、利潤高的時代宣告結束。“同質化”競爭(zheng) 時代來臨(lin) 。彼時,各廠家的產(chan) 品結構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樣的狀況持續到2004年4月。之後,各大廠家都在品嚐著前些年因一再擴大產(chan) 能而結出的苦果。據調查,有些廠家已經放空了一半的產(chan) 能。但是,令白洪法欣慰的是“上柴的產(chan) 能矛盾並不是很大。”
白洪法決(jue) 定利用這個(ge) 機會(hui) 實現上柴的產(chan) 業(ye) 布局,“捍衛工程機械首席供應商的地位;繼續擴大已經占領9%的重卡發動機市場;客車市場做完善的動力總成供應商。”
產(chan) 業(ye) 布局與(yu) 突圍
白洪法開始了他的行動。
工程機械:必爭(zheng) 之地
白洪法堅定地表示:“工程機械是上柴堅定守衛的市場,也是必爭(zheng) 之地。上柴有著40多年深厚工程機械行業(ye) 的配套能力,對主流企業(ye) 、產(chan) 業(ye) 文化、經驗運作、行業(ye) 認知都非常充分。我們(men) 有足夠的資本贏得這個(ge) 市場地位。”
為(wei) 了實現目標,白洪法製定了這樣的戰略,利用現有的114和121兩(liang) 款有競爭(zheng) 力產(chan) 品組合,贏取市場。事實證明這一做法非常有效,2005年上半年,上柴在工程機械市場共計銷售柴油機2萬(wan) 多台,市場份額高達40%。
然而,即使取得了這樣的成績,白洪法仍然感到心理不踏實。深思熟慮後,他決(jue) 定再加“兩(liang) 重保險”。
一是進入小型工程機械市場。相關(guan) 人士表示:“這是一塊非常大且發展前景極好的市場。”有些事實可以足夠印證白洪法這一策略的正確性。工程機械業(ye) 內(nei) 更有相關(guan) 企業(ye) 早已看好了這一領域。其中最值一提的當屬柳工,根據相關(guan) 報道,早在2003年柳工就已布局西南,旨在專(zhuan) 門生產(chan) 小型工程機械產(chan) 品。而經過多方了解,在上柴眾(zhong) 多的客戶名單中,柳工又是其較為(wei) 親(qin) 密和重要的合作夥(huo) 伴。自此,人們(men) 似乎也就不難推論:關(guan) 於(yu) 這樣的布局,其實上柴是有備而來。就是具體(ti) 實施的步驟,白洪法也早已想好,“收購國內(nei) 前3名之一的小型工程機械發動機廠,於(yu) 今年末完成布局。”
此外,鎖定大型挖掘機的市場,也是白洪法早已定奪好的計劃。白洪法對自己的這一計劃甚是滿意,也是胸有成竹,他說:“作為(wei) 生產(chan) 工程機械的企業(ye) ,如果不在挖掘機市場有所作為(wei) ,在未來的競爭(zheng) 中必死無疑。”
看好了這一市場,接下來是緊鑼密鼓的行動。上柴決(jue) 定分兩(liang) 步拿下這個(ge) 市場。首先,在自身技術還不足夠成熟的情況下,借助現有的合資品牌(日野)搶占這一市場。待棋子布下去之後,再逐步將上柴自主開發的產(chan) 品逐步打入這一市場。
種種跡象表明,白洪法的計劃甚是周密,成功似乎隻是時間的問題。
然而,似乎看不出白洪法有絲(si) 毫輕鬆的表情。上柴的一位高管一語道破天機,“在拿下工程機械市場的同時,進入車用市場,是白洪法放不下的另一重心事。因為(wei) 上柴雖然在工程機械領域所占領的市場份額高達40%,但是工程機械行業(ye) 的總需求量並不多;而卡車和客車市場則非常龐大,即使上柴在其中隻有10%的市場份額,所銷售的台份也遠遠大於(yu) 工程機械。”
顯然,精於(yu) 商業(ye) 運作的白洪法對車用市場有的不僅(jin) 僅(jin) 是豔羨的目光,追逐並取得其中的利益才應該是根本目的。
卡車路線:與(yu) 整車廠整合
對於(yu) 進入卡車市場,上柴適時抓住了機遇。那還是1998年,中國重汽解體(ti) 一分為(wei) 三,從(cong) 此重慶重汽、陝西重汽、濟南重汽分別行走於(yu) “汽車江湖”。正是因為(wei) 這場分家運動,使得上柴有機會(hui) 進入重慶重汽。
就像是阿裏巴巴“芝麻開門”的咒語有著神奇的魔力。截至1999年,上柴在重慶重汽配套的柴油機已經做到了1000多台。
正所謂芝麻開花節節高。2002年底,上柴與(yu) 福田又結了交情。這一年,在福田銷售為(wei) 數百台。2003年,則猛增為(wei) 8000台。更令人驚喜的還在後麵,2004年,呈現爆炸型增長,高達23000台。如今,在公眾(zhong) 的眼裏,上柴對於(yu) 福田來說早已經不是一般的供應商,關(guan) 於(yu) 這一點,用上柴營銷公司經理伍昌宏的說法是“‘定牌生產(chan) 商’,配歐曼重卡的歐康發動機就是由上柴生產(chan) 的。”
在市場取得不俗業(ye) 績的上柴找到了自信。而對於(yu) 未來,上柴更是有了美好的設想和打算:“走錫柴路線”,即與(yu) 整車廠整合。
關(guan) 於(yu) 這一點,早在2000年,上柴就已經請國際著名的麥肯錫谘詢公司對於(yu) 未來的發展路徑進行了切脈診斷,最終的結論是與(yu) 整車廠整合更適合企業(ye) 的發展。
其實,在這一方麵,也有很好的前車之鑒。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著名的康明斯公司,是一家專(zhuan) 業(ye) 致力於(yu) 內(nei) 燃機的公司,但是前些年的狀況表明他們(men) 的日子並不好過。局勢的變化發生在近幾年康明斯與(yu) 東(dong) 風、康明斯與(yu) 陝汽合作之後,康明斯逐漸顯露其勃勃生機。”
至此,對於(yu) 卡車市場的發力,上柴已經找到了十分準確的發射點。
客車市場:致力於(yu) 動力總成企業(ye)
越戰越勇。
在工程機械與(yu) 卡車市場的成功,激發了上柴重建客車市場的信心。
2005年3月15日,BAAV年度頒獎典禮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隆重舉(ju) 行。在這次頒獎典禮上,闊別客車市場已久的上柴再次成為(wei) 焦點——公司推出的“‘琅馳’CNG發動機”獲“BAAV年度最佳發動機”獎項。
據上柴副總經理彭立新博士介紹:“‘琅馳’CNG發動機是上柴公司根據國內(nei) 道路工況、能源分布及使用工況而為(wei) 城市公交行業(ye) 度身定做的客車發動機,它的開發經曆了六個(ge) 年頭,跨越了四個(ge) 階段,由最初的歐Ⅰ排放——雙燃料發動機發展到今天的歐Ⅲ排放水平。目前它與(yu) 國內(nei) 多家客車廠完成了配套,包括上海申沃、常州依維柯、一汽太湖、安凱、南京金陵等。”
在公眾(zhong) 的心裏,上柴也許有一炮而紅的感覺。其實,上柴與(yu) 客車的緣分已有長達7年的曆史。上柴營銷公司經理伍昌宏說:“1995年前後,上柴將現在“琅馳”的第一代產(chan) 品推向了客車市場,之後於(yu) 1998年即達到市場占有率1/3高峰,後來由於(yu) 種種原因就不再推了。那時由於(yu) 對客車行業(ye) 文化不了解,在客車行業(ye) 發展的服務體(ti) 係也沒有完全建立,對於(yu) 一家長期從(cong) 事工程機械領域的企業(ye) 來說,漸漸感到力不從(cong) 心,之後在客車市場就不再作為(wei) 。而恰恰在這個(ge) 時候,上柴看到了一個(ge) 更好的機會(hui) ,也就是卡車市場,對客車市場也就聽之任之了。”
盡管時至今日,上柴仍在強調其從(cong) 來沒有離開過客車市場,但是行情早已是今非昔比。一位在上柴從(cong) 事多年營銷的人士感慨,現在商用車展上展出的客車整車幾乎看不到上柴的發動機,但是倒退6、7年,幾乎有1/3配置的是上柴的發動機。
從(cong) 英雄到沒落,幾乎很少有人能夠承受。所以上柴決(jue) 定重新有作為(wei) 。況且此時有了經驗與(yu) 新知的上柴更是信心十足。
白洪法把2005年定為(wei) 上柴在客車市場的起步年。
白洪法認為(wei) ,“不管進入哪個(ge) 領域,隻能一次成功,如果失敗了再來,代價(jia) 就太高了。”
也許正是基於(yu) 這樣的感悟,人們(men) 可以感受得到,上柴對於(yu) 客車市場凶猛的攻勢。
2005年7月13日,綦江齒輪傳(chuan) 動有限公司官方網站正式公布,“綦江齒輪傳(chuan) 動有限公司和綦江綦齒鍛造有限公司股權重組工作於(yu) 2005年6月下旬完成,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取代湘火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為(wei) 綦齒傳(chuan) 動公司和綦齒鍛造公司的新的股東(dong) 一方。”
顯然,上海電氣作為(wei) 上柴股份的控股股東(dong) ,其收購綦齒為(wei) 上柴提供了總成合作的平台。相關(guan) 背景表明,綦齒在國內(nei) 中高檔客車變速器行業(ye) 擁有85%以上的市場份額,與(yu) 德國ZF公司也有長期的技術合作。一家是國內(nei) 領先的發動機製造商,一家是客車變速器行業(ye) 的風向標。“東(dong) 西聯手,優(you) 勢互補”,上柴與(yu) 綦齒的合作將從(cong) 動力總成的內(nei) 在匹配進行研究,給客車廠提供更佳的、完整的動力解決(jue) 方案。
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與(yu) 卡車不同,客車對整個(ge) 動力係統的要求更為(wei) 嚴(yan) 格,因此作為(wei) 能夠提供完整的動力總成方案的企業(ye) 來說,相較於(yu) 單一的發動機供應商,有更多的優(you) 勢。”
至此,人們(men) 或許可以輕鬆地得出一個(ge) 結論,白洪法步步為(wei) 營“三套車”的產(chan) 業(ye) 布局,似乎足以完成其“天下第一”的夢想。
激情市場之爭(zheng)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以載重車市場為(wei) 例。
專(zhuan) 家分析:“一個(ge) 柴油機廠家要想在重型載貨汽車柴油發動機領域取得成功,至少要開發3種機型,排量應在9~16L,甚至18L範圍內(nei) ,而功率應達到221~485kw之間。隻有這樣,才能滿足真正意義(yi) 上的重型載貨汽車對動力性、經濟性、使用壽命和排放性能等全方位的需求。”
通過相關(guan) 資料查找,能滿足這種要求的隻有瑞典的沃爾沃和斯堪尼亞(ya) 、德國曼恩、美國康明斯這四家企業(ye) ,這些國際大腕們(men) 擁有齊全的重型載貨汽車柴油機發動機係列。
而在我國,排量為(wei) 12L、功率為(wei) 265~331kw的車用柴油機還處於(yu) 研發階段。毋庸置疑,與(yu) 這些國際同行們(men) 相較,上柴顯然還缺少話語權。
也許,人們(men) 似乎根本不必為(wei) 此擔心。對於(yu) 上柴來說,盡管這是其不得不認真考慮的重點,但從(cong) 白洪法的“中國第一、世界一強”的戰略步驟來講,這似乎並不是當前最主要的,他所在意的是眼下國內(nei) 市場的競爭(zheng) 格局。
然而,形勢同樣不容上柴樂(le) 觀。權威人士指出:“在上柴目前擅長的排量為(wei) 8~11L的重型載貨汽車領域,是競爭(zheng) 最為(wei) 激烈的領域。市場上群雄集聚,這其中既有一汽錫柴、一汽大柴等配套廠家,也有玉柴、濰柴、東(dong) 風康明斯等廠商。目前,上柴在其中不可能取得任何絕對性優(you) 勢。”
問題由此而至。麵對如此“同質化”的競爭(zheng) 格局,上柴的未來出路究竟在哪裏?
上柴底氣
也許早就料到了這樣的局麵,上柴先於(yu) 兩(liang) 年前就有所準備。
在很多人士的腦海中,應該有著一段深刻的記憶:2003年末,上柴頻頻出手,在短時間之內(nei) 便與(yu) 日本三大名企分別締結聯盟。
最早的一次是2003年11月26日, 這一天上柴與(yu) 日野(日本國日野自動車株式會(hui) 社)遠渡重洋結為(wei) 秦晉之好,成立了“上海日野發動機有限公司”。消息既出,業(ye) 內(nei) 一片議論之聲。
一番議論還沒有過去,新的談資接踵而至。時隔兩(liang) 日,2003年11月28日,上柴子公司——上海浦東(dong) 伊維燃油噴射有限公司與(yu) 日本電裝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電裝燃油噴射有限公司”。
好運要是來了,擋都擋不住。
12月中旬,上柴同日本三菱重工、住友商事就成立合資公司一事簽署了協議,合資公司名為(wei) “上海菱重增壓器有限公司”。
至此,上柴已與(yu) 日本三大名企“聯姻”。因此有專(zhuan) 業(ye) 人士指出:上柴的心思遠不是合作本身那麽(me) 簡單。
據有關(guan) 資料顯示,上柴此次合作的三家企業(ye) 分別具有如下優(you) 勢:日野具備柴油機世界級水平的研發能力;電裝是世界著名的電控柴油噴射係統開發和製造的企業(ye) ;三菱重工的渦輪增壓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似乎可以很輕鬆地得出一個(ge) 結論,上柴牽手日企三巨頭後,實際上已掌控了當代環保柴油機的核心技術及關(guan) 鍵部件的生產(chan) 。事實上,上柴自主品牌歐Ⅲ電控發動機已經具備年產(chan) 千台的產(chan) 業(ye) 化製造能力,遠遠走在國內(nei) 其他企業(ye) 之前。
不僅(jin) 如此,時至今日,對上柴來說更加如虎添翼的是,在白洪法執政僅(jin) 一年多的時間,就從(cong) 外部吸引了兩(liang) 名更為(wei) 得力的助手。一位是上柴現在主抓技術的公司副總經理彭立新博士。上柴內(nei) 部人士透露:“彭總是加拿大留學回來的海歸派,曾經在北美多家發動機公司做技術負責人。隨著彭總的加盟,可以說對於(yu) 歐Ⅳ以前的技術方向上柴是清清楚楚。”另一位原杭州汽車發動機廠廠長兼黨(dang) 委書(shu) 記的王根生,現為(wei) 上柴公司副總經理。內(nei) 部人士繼續道:“在國內(nei) 能生產(chan) 斯太爾發動機的廠家隻有兩(liang) 家,一家是濰柴,另一家就是杭汽發。”
時至今日,當年上柴與(yu) 日野合資的“上海日野發動機有限公司”已經生產(chan) 出日野P11C係列、功率為(wei) 320ps以上的大馬力、歐Ⅲ以上排放標準的機型,產(chan) 品技術與(yu) 日野在日本的生產(chan) 企業(ye) 同步。
上柴多年的苦心孤詣終於(yu) 修成正果。在邁向“天下第一”的進程中,上柴跨進了一大步。而更有樂(le) 觀的人士認為(wei) :“有了如上基礎,在國際的競技場上,上柴也將逐步嶄露頭角。”
國際攻略
作為(wei) 一名現代企業(ye) 的掌門人,國際化始終是其必備的一項使命,白洪法也不例外。
在他的設想中,不斷借助與(yu) 國外高水平的合作,並在不斷引進和消化、吸收技術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競爭(zheng) 力是十分“快捷”的一種方式。
當然,這在國內(nei) 內(nei) 燃機生產(chan) 廠家來說早已不是什麽(me) 新鮮事。其實,在白洪法的國際化攻略中這也隻是其中中規中矩的一個(ge) 步驟。
令上柴這位年輕掌門人十分在意和激動的事情是:“如何實現生產(chan) 經營與(yu) 資本經營的互動,是今後贏取國際市場很重要的一個(ge) 方麵。”
關(guan) 於(yu) 其中的具體(ti) 細節,白洪法沒有絲(si) 毫透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