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運之前,北京市公交車還將大規模地更新,顯然這樣的"錢"途對顧雛軍(jun) 有著超強吸引力"一夜之間,我們(men) 獲得了世界主流整車廠A集團汽車配件供應資格。"11月25日,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jun) 在北京宣布收購兩(liang) 家歐洲汽配廠。
這也是並購大王顧雛軍(jun) 繼去年12月和今年4月,先後攬入揚州亞(ya) 星客車和湖北襄軸兩(liang) 家上市公司之後,在汽車領域的第三次亮相。所不同的是這次他把手伸向了歐洲。
格林柯爾通過其境外子公司GRTcapita(簡稱GRC)收購了歐洲汽車配件公司蓋茲(zi) 國際(Gates International)在法國的汽車管件工廠,該廠擁有200名員工;同時宣布將英國著名汽車設計公司雷萊德產(chan) 品發展有限公司(Leyland Product Development Ltd,簡稱LPD)收歸麾下,該公司擁有120名員工。
正是這300多人,將成為(wei) 格林柯爾在客車領域內(nei) 破題的關(guan) 鍵--理論上這將使格林柯爾完成從(cong) 設計到零部件再到整車生產(chan) 的客車產(chan) 業(ye) 鏈整合。
"目前來看,顧雛軍(jun) 在汽車領域應該不是資本投資者而是戰略投資者了。"一位證券業(ye) 內(nei) 行業(ye) 分析師評價(jia) 。
"迄今為(wei) 止最成功的收購"?雖然顧雛軍(jun) 不願被稱作"資本運作高手",更以"商業(ye) 機密"為(wei) 由拒絕回答購並金額;隻是強調格林柯爾對這兩(liang) 家配件廠獲得的是"百分之百"的股權。
"海外購並比國內(nei) 購並簡單。"顧雛軍(jun) 對此次購並感覺良好,"這是我們(men) 迄今為(wei) 止最成功的收購,決(jue) 策時集團內(nei) 部沒有任何意見。"
2004年11月18日,格林柯爾通過旗下子公司GRC收購了世界著名汽車配件生產(chan) 商湯姆肯斯的子公司蓋茲(zi) 國際在法國萊維斯的汽車管件工廠。湯姆肯斯作為(wei) 倫(lun) 敦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銷售額達到31億(yi) 多英鎊,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配件廠商之一;主營傳(chuan) 動皮帶和汽車管件的蓋茲(zi) 國際是湯姆肯斯的子公司。
此次格林柯爾拿下的汽車管件業(ye) 務,僅(jin) 僅(jin) 是年銷售額14億(yi) 英鎊的蓋茲(zi) 國際的25%的業(ye) 務,約合3.5億(yi) 英鎊。雖然這次的收購包括了蓋茲(zi) 國際在汽車管件方麵11項專(zhuan) 利的永久使用權,但僅(jin) 僅(jin) 是法國和中國境內(nei) 。
在顧雛軍(jun) 的目標中,格林柯爾將會(hui) 利用這些專(zhuan) 利在中國建立大規模、低成本的汽車管件生產(chan) 基地。其國內(nei) 的生產(chan) 基地將在2~3年時間內(nei) 完成1億(yi) 歐元的銷售額--而且是外銷。
"這樣的目標並不遠大。"德爾福中國區副總裁蔣健表示,"在汽車業(ye) 內(nei) 采用並購業(ye) 務完成產(chan) 業(ye) 擴張,這樣的手法非常符合格林柯爾目前的需求。"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蓋茲(zi) 國際在法國管件工廠的主要客戶是法國標致雪鐵龍,這隻意味著格林柯爾進入到主流整車廠的供應商名單,但這並不會(hui) 給其帶來產(chan) 能上的飛躍。
據悉,2002年蓋茲(zi) 國際決(jue) 定從(cong) 戰略上退出法國汽車管件業(ye) 務,並在全球範圍內(nei) 尋找戰略合作夥(huo) 伴公司,來轉移其在法國的管件工廠和業(ye) 務,並共同服務於(yu) 現有的客戶。
一方是戰略性退出,一方是希望"一夜之間"獲得與(yu) 主流整車廠商對話基礎,這使得蓋茲(zi) 國際和格林柯爾能在不到兩(liang) 個(ge) 半月時間裏完成商業(ye) 談判。
雖然格林柯爾一直聲稱"視技術的整合為(wei) 兼並收購成敗"關(guan) 鍵,但這項購並主要瞄準的還是海外市場。格林柯爾此後還將加大在法國的管件技術投資,初期投入將達到600萬(wan) 歐元,因為(wei) 顧雛軍(jun) 需要借此獲得符合全球化汽車公司所需要的質量標準、生產(chan) 采購模式和互信基礎。
顧雛軍(jun) 認為(wei) ,Leyland這個(ge) 廠是非常好的嚐試,因為(wei) 中國汽車配件一直以非常低廉的勞動成本而著稱,目前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優(you) 勢:"最近參觀中國大概不下150家汽車配件廠,我很不幸看到的汽車配件廠規模都很小,他們(men) 產(chan) 值都徘徊在1個(ge) 億(yi) 到5個(ge) 億(yi) 之間,甚至一個(ge) 億(yi) 以下,他們(men) 的設備都很陳舊,有些更新的設備也是剛剛開始,有設備是不是意味著你就能進入世界汽車配件的集團?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有了Leyland這個(ge) 企業(ye) ,使我們(men) 的汽車橡膠管道生產(chan) 一夜之間達到世界水平,而且一夜之間進入了這個(ge) 集團,使得將來在中國的發展產(chan) 值1億(yi) 歐元的東(dong) 西能夠利用Leyland廠的銷售力量和技術質量的指導,未來應該是非常明朗的,不是我們(men) 需要再經過5年到10年的摸索,才能進入A集團的。"借助資本的力量,顧也一夜之間指點起汽車江山來。
收購LPD隻為(wei) 亞(ya) 星
格林柯爾收購的另一家公司是LPD。如果說法國的管件廠還是對格林柯爾拓展海外市場帶來影響的話,那LPD則將直接影響到格林柯爾目前的中國業(ye) 務。
LPD的前身是英國汽車巨頭雷萊德(Leyland)汽車公司大車(卡車、公交車、公路客運車等)的研發部門,多年來一直從(cong) 事卡車、公交車、公路客運車的設計和製造,客戶包括世界著名汽車巨頭。
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LPD公司的收購對格林柯爾公司的公交車和公路客運車的全球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yi) ,它使得格林柯爾公司的設計和生產(chan) 技術跨越到與(yu) 世界各大汽車製造廠相同的水平,對格林柯爾公司旗下的公交車、公路客運車的生產(chan) 廠--亞(ya) 星客車--將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就在今年5月,格林柯爾參與(yu) 英國客車--TransBus公司(全斯巴士公司)資產(chan) 轉讓的競標。由於(yu) 全斯巴士公司的業(ye) 務包括底盤和車身製造,這家資產(chan) 價(jia) 值約3000萬(wan) 英鎊的公司最後以9000萬(wan) 英鎊成交。雖然在全斯巴士的競標中失利,但顧雛軍(jun) 在客車領域內(nei) 的投資衝(chong) 動一直保持:"LPD對亞(ya) 星客車有100%的幫助,我們(men) 收購LPD就是因為(wei) 亞(ya) 星的原因,如果不是有亞(ya) 星客車,不會(hui) 收購LPD。"
"LPD是我們(men) 在歐洲、北美洲尋找到的為(wei) 數不多的獨立設計公司。我相信這樣的公司不應該超過5個(ge) ,我們(men) 隻發現有兩(liang) 家是獨立的,可能還有幾家沒有發現。"顧雛軍(jun) 對LPD的購並表現出極度滿意。
市場的衝(chong) 動
在這些並購的背後,真正讓顧雛軍(jun) 心動的首先是客車市場的潛力。
僅(jin) 以北京市場為(wei) 例,北京公交總公司一直是亞(ya) 星客車的重要客戶。在北京公交總公司的18000多輛客車中,亞(ya) 星客車有1200輛之多。此外在奧運之前,北京市公交車還將大規模地更新,這樣的"錢"途對顧雛軍(jun) 而言顯然有吸引力。"北京市今年購置了2100多輛公交車。"北京市公交總公司總經理鄭樹森坦言,"中國城市公交車的市場很大,需求很旺。"甚至早在今年年初,顧已經收購了北京公交總公司旗下的長途客運公司5%的股份。
顧雛軍(jun) 表示:目前中國客車主要在中國高檔客車上有需求。目前很多合資品牌價(jia) 格在150萬(wan) -200萬(wan) 元人民幣,這個(ge) 價(jia) 格決(jue) 定了行業(ye) 的容量。但是如果中國客車的使用者跟國外一樣的,我想這個(ge) 車的價(jia) 值應該在80萬(wan) 左右。
"如果這個(ge) 車在中國生產(chan) ,所有配件都是中國生產(chan) 的,而這個(ge) 配件質量跟歐洲一樣,屆時有80萬(wan) 輛車將是三到五年之內(nei) 都不壞的車,而不像現在很多的客車公司開了一年半就要維修了。"顧雛軍(jun) 希望這能成就中國客車業(ye) 的競爭(zheng) 力。
顯然,顧更希望這樣的競爭(zheng) 力由亞(ya) 星來完成:"我們(men) 收購Leyland公司標誌我們(men) 在客車設計行業(ye) 進入很高的水準。近期將派亞(ya) 星客車設計人員到英國去一起工作,希望兩(liang) 到三年時間能夠消化Leyland公司為(wei) 亞(ya) 星客車做的工作。"
換句話講,格林柯爾的客車布局謀略中最終看重的還是中國市場。破題的關(guan) 鍵,是亞(ya) 星消化掉這些國際設計和國際零部件配套。
等待時間2~3年,這也是顧在零部件領域內(nei) 預備停留的時間。但在這個(ge) 等待過程中,格林柯爾還隻能暫靠零部件來維持利潤。
在汽車配件市場,業(ye) 內(nei) 人士的評價(jia) 和顧雛軍(jun) 的自信成了反比,這也許正印證了格林柯爾對海外市場的渴望。
"中國企業(ye) 能在某一領域做到最好。"德爾福中國區副總裁蔣健認為(wei) :在零部件領域,隻有那些沒有工程變動、通用件和原材料采購才適合在中國生產(chan) 。而體(ti) 積大、重的部件,物流成本高、占用資金周期長的,都不適合國內(nei) 企業(ye) 生產(chan) 。但越通用的產(chan) 品,利潤也越低。
不過在中國采購的配件產(chan) 品和原材料的機會(hui) 正越來越多,以德爾福為(wei) 例,其去年采購金額是2.5億(yi) 美元,但在2007年,它的采購金額將達到28億(yi) 美元。
但對格林柯爾收購的這兩(liang) 家公司的評價(jia) --"這兩(liang) 家配件公司名氣不大。"蔣健表示:"一些中小供應商不會(hui) 在我們(men) 的雷達頻道上。"
顯然相對於(yu) 每年17億(yi) 元美元研發投入、1.6萬(wan) 工程設計人員的德爾福而言,格林柯爾海外300多人的研發還是個(ge) 小字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