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網絡資訊  
 
 
貴州客車缺乏競爭(zheng) 力淡出貴陽公交
陳玉祥 李陽


   10月下旬,貴陽市公交總公司一次性投運了238輛高檔城際公交車。和最近幾年的多次更新一樣,這些車輛都屬外地品牌,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貴陽市公交總公司營運的大公交車幾乎全是貴州本地造。

   從(cong) 省內(nei) 高等級公路上的逐漸消失,再到淡出貴陽市公交市場,有關(guan) 分析人士說,這表明公交市場不再存在地方保護,同時也反映了貴州客車製造業(ye) 開始全麵衰落。而事實也印證了這種觀點,我省原有的 6家客車製造廠,目前隻有萬(wan) 達客車和雲(yun) 馬客車正常生產(chan) ,而上規模的隻有萬(wan) 達一家。

   車輛更新不見本地車影

   “2000年以前,我們(men) 都還在進本地車,但是此後,本地客車廠家的產(chan) 品就沒有進入過。”貴陽市公交總公司副總經理莊卓明說。

   1995年至今,貴陽公交總公司高速發展,車輛數量由原來的500多輛猛增至1700多輛(含500輛出租車),其中,在運的本地造客車隻有400多輛,其餘(yu) 800多輛大公交車全是省外造。

   在公共交通用車中,本地造車輛唯一壓倒外地車的是中巴車。城區運營的中巴車,全部是萬(wan) 達客車廠和興(xing) 黔客車廠生產(chan) 的車輛。一不願具名的某外地客車公司駐貴州辦事處負責人說 :“不過,從(cong) 公共交通的發展趨勢和貴陽市實施的‘中改的'可以預測,中巴車不可能成為(wei) 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車型。”

   競爭(zheng) 乏力導致落後於(yu) 人

   莊卓明說 :“近年,貴陽的城市交通大為(wei) 改善,市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也相應提高。國內(nei) 公交車也在朝大容量、講求高檔次和高舒適度等方向發展。貴陽公交作為(wei) ‘窗口',自身也麵臨(lin) 著提升的問題。”

   采用高檔車替代老化車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貴陽市公交總公司近年更新車輛都是按照國家有關(guan) 政策、通過招投標方式購買(mai) ,隻要符合條件的生產(chan) 廠家都可以參與(yu) 競爭(zheng) 。如此次購買(mai) 的 238輛高檔城際車就屬低踏板、高靠背旅遊類車輛,車長10.04米和11.4米,車內(nei) 空間和功能分布更為(wei) 合理。

   至於(yu) 本地造客車淡出貴陽城區公交,莊卓明分析說,主要是由於(yu) 本地客車外形陳舊不新穎,技術含量較低 ;其次是生產(chan) 規模小,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chan) ,無法滿足一次性批量需求;最後就是售後服務不及省外客車,維修成本過高。

   此外,貴州客車整體(ti) 淡出貴陽公交,還有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隻有萬(wan) 達客車具有公交車的生產(chan) 資質,而其他廠家則因為(wei) 產(chan) 量太小等原因沒有 “出生證”。

   莊卓明說 :“貴州汽車工業(ye) 要想上去,不可能靠地方保護,這樣隻能保護落後。我們(men) 的購車原則是:誰要進來,就靠實力競標進入。”

   整體(ti) 衰落萬(wan) 達苦撐

   其實,很多人對貴州客車的認識,還停留在七八年前。而真實的情況是,貴州客車已全麵陷入低穀,目前,隻有萬(wan) 達和雲(yun) 馬客車在正常生產(chan) ,而熊貓客車、貴州客車早已關(guan) 門,其餘(yu) 的則停產(chan) 。

   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客車廠負責人說,上世紀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省內(nei) 幾家客車廠的繁榮有“虛假成分”,先是短缺經濟時期,幾乎不需要任何競爭(zheng) 力,其次是進公交車時,當地政府給予了一定關(guan) 照。但是,這幾家客車廠在完成原始積累後,沒有及時進行技術更新、產(chan) 品升級、改善售後服務和強勢推廣品牌,同時,在自身實力不濟的情況下,也沒有利用資質資源及時找到戰略合作夥(huo) 伴。因此,它們(men) 就失去了上世紀90年代全國高等級公路興(xing) 起而出現的發展機遇,加之由於(yu) 公交公司采購方式的改變,它們(men) 也失去了城市公交市場。

   據悉,近年,雲馬客車每年產量約 200輛左右,而主要生產中巴車的萬達客車年銷量徘徊在3000輛左右。有業內人士說:“從某種意義上講,貴州客車實際上就隻有萬達一家在苦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