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許多城市都是持續高溫的天氣,不僅(jin) 人們(men) 飽受高溫之苦,與(yu) 人們(men) 出行息息相關(guan) 的公交車,也經曆了不同與(yu) 以往的實地考驗。公交車,一直是國內(nei) 客車企業(ye) 手裏一塊想吃而又不太敢吃的“燙手山芋”,但是在今年上半年不溫不火的客車市場裏,公交車市場卻顯示出不同以往的上揚趨勢。
入夏之初,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相繼出現了高於(yu) 曆史同期的高溫天氣,城市裏空調公交車成了大受歡迎的乘載工具。在交通高峰時段,空調公交車的載客率更是明顯上升。由於(yu) 空調車供不應求,許多公交公司都相繼製定出增添空調公交車的計劃,向市民們(men) 承諾將盡快更新車輛。例如在上海,全市的空調車數量已逾4000輛,占全部車輛的30%。而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表示,以後每年還要增加空調車的數目。預計到2007年,全市50%的公交車輛將是空調車;到2010年世博會(hui) 召開時,上海市中心的公交車輛將全部換成空調車。由此可以預見,未來幾年上海公交水平將大幅提升,同時公交車市場的競爭(zheng) 局麵將更加激烈。
上海公交市場是國內(nei) 較為(wei) 開放的市場之一,政策壁壘較少,除了有申沃在上海長年的穩固經營外,近年來黃海、大宇、廈門金龍、中通等客車企業(ye) 也都積極地參與(yu) 其中。據申沃工作人員介紹,在今年上海持續42度以上的高溫天氣裏,申沃公交客車的安全行駛裏程由6000公裏提高到了9000公裏,並且基本沒有發生大的故障問題,受到了城市客車管理單位的好評,申沃也再次亮出了過硬的質量牌。麵對眾(zhong) 多參與(yu) 上海公交的競爭(zheng) 者,申沃也正逐步走出上海,與(yu) 青島、寧波等地的企業(ye) 聯合生產(chan) ,以期擴大市場。
國內(nei) 客車市場上,一直分化為(wei) 公路客運、旅遊用車和城市公交三塊市場。各家客車企業(ye) 最初也都是在某個(ge) 領地上占據著有利位置。但是,眼下國內(nei) 的客車市場正處於(yu) 新一輪的“戰國時期”,諸多客車企業(ye) 從(cong) 各自的角度出發,都不再固守自己那“一畝(mu) 三分地”,而是強調產(chan) 品之間的相互關(guan) 聯,強調多元化經營。這種情況下,調整產(chan) 品結構,並不斷開拓新的市場,就成為(wei) 了新一輪“星球大戰”中的策略之一。例如廈門金龍,在公交車市場上發力不過僅(jin) 僅(jin) 三年多的時間,經過充分的前期鋪墊,今年上半年,公交車成為(wei) 了廈門金龍新的賣點,銷售業(ye) 績占到了總銷售額的五分之一以上。其相繼推出的6840G、6103G、6121G以及最新推出的6116G等車型,都受到許多公交公司的青睞,其中6103G型公交車僅(jin) 在上半年就銷售近400輛。並且這些售價(jia) 相對較高的公交車主要銷往廣州、珠海等南方經濟發達城市。
來自中通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宇通集團的累計增量為(wei) 2239輛,占總增量的41.49%,其中公交客車782輛,僅(jin) 次於(yu) 座位客車,在宇通集團產(chan) 品結構中,公交車的增長速度明顯快於(yu) 公路客車。
一些走在尖端領域的客車企業(ye) 也開始關(guan) 注公交。安凱確立的“主攻中高檔豪華客車,涉足公交旅遊車”的經營策略,從(cong) 市場上看就十分奏效。2004年全國客車大賽,安凱客車脫穎而出,一舉(ju) 囊括了城市客車首位金、銀獎等11項大獎。“全承載車身”在公交和旅遊車上的運用,是安凱客車的一大優(you) 勢。安凱客車自2003年下半年推出城市公交客車後,隨即在廣州白馬巴士有限公司公交車的招標中簽單188輛,而後又獲合肥白馬巴士167輛訂單,廣州白馬巴士165輛訂單;九寨溝風景區訂購的60輛雙層環保旅遊觀光車也即將於(yu) 9月交付。
在今年4月天津百年公交的慶典活動中,中通客車也沾染不少喜氣。天津公交集團一次性訂購了100輛中通公交車,成為(wei) 了天津市公交集團更新1000輛公交車的計劃實施步驟之一,而目前中通與(yu) 上海某公交公司的合作,也正在順利地進行當中。
公交車市場的大批量訂單是吸引客車生產(chan) 企業(ye) 的最大誘惑,但是在過去,國內(nei) 公交車經營傳(chuan) 統遺留下來的賒銷、分期付款方式,也確實帶給公交客車生產(chan) 企業(ye) 諸如資金回流困難等一些現實的難題。但是從(cong) 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現在許多企業(ye) 都反應公交車的回款問題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中通客車彭繼聰告訴記者,現在回款問題比以前好了很多,因為(wei) 現在大部分地方政府都設立了專(zhuan) 項基金用來購買(mai) 和更新公交車輛,以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所以客車企業(ye) 也輕鬆不少,不再像過去那樣“手心裏捏著汗”賣車了。由於(yu) 許多企業(ye) 都是實行訂單式生產(chan) ,所以幹脆就實行“款到提車”,他們(men) 認為(wei) 這樣不會(hui) 留下“後遺症”,當然也將庫存量降到了最低。回款問題的妥善解決(jue) ,無疑為(wei) 客車企業(ye) 的資金流動和技術改進提供了有力保障。 |